既要古村古建 又要新村新居

——婺源县积极探索农村住宅小区模式

央广网婺源5月15日消息(叶茹琴通讯员吴羽胡建明)婺源,地处江西省东北部,是一颗镶嵌在赣、浙、皖三省交界处的绿色明珠,被外界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县内共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5个、省级历史文明名村13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16个点、2个古村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现存明清两代古建筑4500余幢,是当今中国古建筑保存最多、最完好的地方之一。近年来,随着全县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国家惠农政策的落实,农民收入明显增加,新建和改建房屋的愿望日益强烈,但县境内古村落和古建筑众多,许多已被列为国家级或省级历史文化名村、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村庄内不允许进行拆旧建新。如何破解从根本上破解二者之间的矛盾,成为困扰该县发展的一个难题。

既要古村古建 又要新村新居  第1张

既要古村古建 又要新村新居

思路决定出路。解决这个问题,光靠“堵”是不行的,还要加强服务与疏导。“从保护古建的角度来说,古村落越原始当然越好;但对于村民来说,谁不想居住的舒服一点,过上现代化的生活?”大鄣山乡党委书记汪春辉如是说。为从根本上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县国土资源局与大鄣山乡政府选择了该乡菊径村和下村作为试点村庄。这两个村庄有着相似的共同点:一是人口众多,人均宅基地面积少;二是历史悠久,古建筑众多,特别是菊径村有着1500多年的悠久历史,被称为“中国最圆的乡村”“中国八卦村”。三是受地形限制影响较大,菊径村一面靠山三面环水,对面是一条狭长的U型公路,而下村则是一面靠山三面被田地包围,两个村基本没有村庄建设用地,村民无奈只好选择在耕地上新建房屋,有时甚至会出现违法占用基本农田的情况。

为切实提高耕地保护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意识,引导农民利用荒山、荒坡有序建房,节约集约用地,大鄣山乡党委书记汪春辉亲自带队,县国土资源局总规划师汪洪剑及相关人员共同进行实地勘察和选址,最后选择了村庄周边一公里之内交通便利的荒山缓坡,进行统一规划,集中规划农村住宅小区,以缓解古村落建设用地不足的问题。经过摸底调查,此次拟规划的2个地块,涉及土地面积约14亩,预计可安排宅基地60余个,同时配套了村民活动场所,届时将建立一个街道整齐美观、民宅院落统一、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的农村住宅小区。此举既可满足群众的建房需求,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还可保护县域内众多的古村落、古建筑等旅游资源,促进全县旅游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同时还能有效地保护原本就为数不多的耕地资源,避免因农民自行选址而导致无序建房的混乱局面,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真可谓一举多得。

既要古村古建 又要新村新居

既要古村古建 又要新村新居  第2张

既要古村古建 又要新村新居  第3张

既要古村古建 又要新村新居

目前,本次试点仍在积极开展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待所有工作完成后,我县将对试点的成效进行综合评价,并在全县范围内进行推广,着力打造一个绿色健康、美丽和谐的婺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