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传统古民居的典型代表

泉州传统民居造型朴素,色彩和谐明亮,空间层次明确,石材与片砖插花砌筑的墙体,山花与入口的红砖贴面,形成自己强烈的个性。特别是本地所特有的橘红色贴面砖和层面瓦,使建筑呈现了统一的暖色调。“色感异常强烈,形成最具特色的红砖文化区。同时她尺度宜人,亲切得体。色彩丰富而含蓄,情调动人而雅致们分布在泉州1015平方公里境内。数不胜数,例如以下几个。

施琅故居。位于泉州市蔡巷东侧,泉州农校校园内。施琅,字尊侯,号琢公,晋江人。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率师统一台湾,官至水师提督,封靖海候。卒后康熙帝加赠太子少傅,谥襄壮,命官谕祭。一时“两岛八闽皆颂德”,纷纷为之树碑扬誉。施琅故居范围很大,分上下侯府、祠堂、小宗、花园等建筑占地约17.4亩,现保留清代建筑的上侯府部分;大厝一座,三大落、三间张、条砖、石、木结构,面积约858平方米,前面大埕面积370平方米。

老范志大厝。位于泉州市南俊巷东侧,前为九一路,后为桂檀巷。厝主吴亦辉,晋江人。本系教书先生,后改业经营中成药神曲,取义范仲淹“先忧后乐”而起店名曰“范志”从开张始即生意兴隆,尤以左宗棠征服回疆一役中,范志神曲最显功效,于是购服者大增,益获巨利,竟成巨富,遂营建五盾联翩三座,三间张,各皆五进,双行护厝。占地面积12.52亩,规模宏大。是研究清代闽南石宅群的重要实物资料。

泉州传统古民居的典型代表

杨阿苗宅。清末建,位于泉州市鲤城区西南亭店乡,福厦公路西北侧。宅主原名杨佳奖,清末侨居海外,经商致富。杨宅建于光绪年间(1884—1906),历时十二年完工。五间张,三进深,双护厝。门前建有宽大石埕,围以三面矮墙,规模庞大。布局严谨,工艺精巧,人物石雕形象栩栩如生,木雕、砖雕、瓷雕、漆雕都有极高艺术欣赏价值,为闽南传统民居之典型杰作,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泉州传统古民居的典型代表

陈紫峰故居。位于晋江陈埭镇涵口村,建于明初,清末华侨陈淑锦重修,改为五开间六座东西相向建筑群体,占地2150平方米。陈居六座均为五开间单檐硬山顶,抬梁式木构架,每座为门楼、厅堂、厢房所组成,其木雕、石雕、泥塑工艺均甚精细。门上有清末状元吴鲁手书“紫峰陈先生故宅”匾额一方,是研究陈紫峰及清代建筑结构的重要实物依据。

泉州传统古民居的典型代表

郑运锦“中宪第”。位于南安石井镇石井村公路旁,清雍正年间运锦靠与台通商贸易致富所建。郑运锦用巨款买得“中宪大夫”而获准建造大型府第。公元1728年建成实际上有一百一十二间的“中宪第”,因非皇亲国戚,佯称九十九间。郑宅主体建筑硬山顶,穿斗式木构架,砖石结构,宏伟壮丽,至今保存完整。

泉州传统古民居的典型代表

黄素石土楼。建于清乾隆六年(1741年),位于惠安山腰乡前黄涂楼村中,为本村黄素、黄堂父子历时30多年建成。占地4147.5平方米,楼坐东朝西,长宽各20.8米,高8.3米,成石结构方形平顶四合院式楼阁。共108间正辅房。总体结构主次有别,统率有序,宽广壮观,形成一个取象“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的宏伟建筑群。

泉州传统古民居的典型代表

联芳楼。位于安溪县龙涓镇玳堤村,建于清末,为旅居印度尼西亚华侨李致涯昆仲所建。建筑结构为园形土楼。东西北三面壁拱券门为出入处,门楣上嵌辉绿岩石匾,分别铭曰“联芳楼”、“环山”、“分水”等。土楼中庭筑有棱形的四合院式平屋,分别设七个阶梯上通楼房。整座计有房百余间,建筑独具一格。

泉州传统古民居的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