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传统民居-白山黑水间特色文化

东北地区有自己特定的气候和地理环境,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也有自己不同的习俗,使这些少数民族的建筑不同于其他少数民族地区,有自己的特点,以适应东北地区寒冷的天气和特殊的环境。东北少数民族民居最典型的风格是坐北南的土坯房,这在满族家庭中最为常见。以下是对四个少数民族民居特征的简要阐述。

一、满族民居特色

四合院

东北民居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用说,北京四合院是中国民居中具有代表性的房屋,但北京四合院也是东北民居的一种远程建筑,是满族人从东北带到北京的。四合院式民居建筑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对外封闭,对内开放。重门深院,外人不易进入,大门一关,便与外隔绝。对外封闭,不易与外界接触,可减少或避免外力对家庭生活的干扰。对内开放可以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增强相互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形成空间认同感。

口袋房

1、建筑特点-风格

最典型的东北民居风格是坐北南的土坯房,最常见的是三个独立的房间,两个或五个房间是三个房间的变体。口袋房是指三个房间大多在最东面的一个南侧开门或者五个房间,也叫“上屋”。上屋内南、西、北三面有“∏“字形大土坯炕,叫“万字炕”,其中西炕是满族人放祖宗匣子的地方,不允许坐人。房子坐在南方最根本的原因是照明和加热的需要,建筑模式的自然环境最终演绎成意识形态习俗,甚至发展成封建规则的等级性质,人们的概念北方,南方,甚至坐在南方成为世界的代名词。

2、建筑特征-方向

房子的方向,坐北南的房子叫正房,面向东西的房子叫厢房,东西厢房的采光不如正房,所以人们不愿意住厢房。从阳光的角度来看,人们把坐东西的房子叫西厢房,坐西东的房子叫东厢房。当然,富裕的家庭不会少娶妻子,东北人也不例外。第一个结婚的人是原来的妻子和大妻子。当然,他们住的地方是主要的房子,所以原来的房子会根据他们住的地方被称为主要的房子。二妻三妻等自然要住厢房,厢房又叫偏房,所以其他小老婆也叫厢房。

大多数人不可能建很多房子,只能建一个房子,那就是主房子。只有富人才有能力和需要建造其他方向的房子,通常在房间的两端建造东西厢房,如果在房间的前面建造一个南北的房子,所以围绕着一个方形的院子,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四合院。假如更有钱一点,不仅仅是四合院那么简单,还有院中建院,院外建院,可谓三进三出。大门不出两门不进的典故也源于东北民居。

3、建筑特征-结构

绝大多数普通人的房子都是用土壤和茅草混合泥水建造的,屋顶是用茅草建造的,行话叫做覆盖物,或覆盖物。因为房子是茅草覆盖物,所以它导致了呼兰烟囱的出现。富人建造的房子自然是砖结构,风格会改变,但无论如何改变,其东北住宅最基本的风格都不会改变,可以说一切都会改变。

普通家庭以房屋为中心的住宅一般都有四面透风透明的大院子和菜园。满族民居前有庭院,后有菜园,居住空间宽敞。在这个“开放”的院子里,几代同堂的大家庭可以自给自足,集工作、娱乐、休闲于一体。这样的庭院,也是满族祭天、举行婚礼、丧礼的地方。满族所谓的“围墙”是围栏,由木板或树枝制成,到处漏空,只是不让鸡、鸭和其他家禽跑出院子。正房比大门高半米左右,外人可以从大门外往里看,邻里有充分的交流自由。

东北传统民居-白山黑水间特色文化

黑土炕

炕是满族祖先在改造自然的漫长历史过程中的重大创造,是从穴居进入文明生活的重要标志。东北地区的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时间长。渔猎生活逐渐转化为农耕生活后,我们定居下来,开始建造美观实用的房屋。“口袋房、万字炕、烟囱出地”这句话生动集中地反映了满族民居独特的建筑风格。

在漫长的岁月里,一代又一代的满族生活在温暖的炕上繁殖,从出生到结婚,再到死亡,都离不开它。口袋房,又称“斗室”,因其形状如口袋和斗形而得名。一般来说,有3个问题或5个房间,朝南,屋顶上有草垫,周围的墙壁上有许多土壤。大多数门在东边开着,有些门在中间开着,叫做“对面的房子”。进门就是伙房,也叫外屋。

西侧或东西侧为内屋,即卧室。卧室由南、北、西三面组成,这是满族卧室最大的特点,被称为“转圈炕”、“拐子炕”、“蔓字坑”等,满语叫“土瓦”。一般南北为大炕,东端接伙房炉灶,西炕为窄炕,下通烟道。

满族炕集中体现了满族人的生活方式。满族传统的带炕房配置对个人性格和心理有很大影响。盘腿坐在热炕上,面对面交谈,更自然、更亲切。炕集床、椅子、客厅等多种实用功能于一体。一铺炕相当于今天的“床”。它是房间里的活动场所和一个缩小的“院子”。它具有院子的一些功能:成年人在上面交谈、休息和工作;孩子们在上面玩耍和玩耍。

东北传统民居-白山黑水间特色文化

门窗

门是独木门,有木插销;内门是双木门。外屋门侧有一扇小窗户,俗称“马窗”。每扇窗分为上下两层,上糊纸可向内悬挂;下层为垂直二三格,安装在窗框榫槽内,平时不开,但可随时摘下。

东北民居的窗户通常是扁宽的,木头做的,比较小。窗棂是用小木条做成井字格,然后贴上窗纸。窗格一般有多种几何图案,如方格型、梅花型、棱型等。用于粘贴窗户的窗纸是一种名为“豁山”的纸,满语称为“摊在他的哈花上”。它被翻译成亚麻纸或窗纸。它是由破碎的衣服和絮状物通过水折叠成羊毛,然后在致密的芦帘上沥干,然后在阳光下晾干而成。这种纸像革一样坚韧,可以用作书写,但最重要的是粘贴窗户。这种纸张应该贴在窗户外面,一方面可以避免窗户档位积沙,另一方面可以避免窗纸因冷热不均而脱落。贴上窗纸后,还要淋上油,这样既能增加室内亮度,又能使窗纸耐用。“窗纸糊在外”已成为满族(关东)三大怪物之一。

伍索仑杆

满族人家院子东南侧有一根“索仑杆”,上面有斗,是满族祭天用的。据说乌鸦曾经救过老罕王努尔哈赤。

东北传统民居-白山黑水间特色文化

满族民居多方面展现了世俗生活的画面,展现了满族独特的伦理观念。在漫长的历史河流中,随着满族文化的传播,满族民居已经成为东北文化和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仍然闪耀着光芒。

二、蒙古民居特色

蒙古人住在蒙古包里,受他们习俗的影响,因为蒙古牧民必须随着水和草的不断迁移,蒙古包的结构特征完全适应了这种游牧生活。蒙古包各部分之间的连接非常精致方便,易于拆卸和运输,美观实用。风雪来临时,包顶不积雪,大雨冲刷包顶不积水,圆形结构也能抵御风暴。毛毡厚度可随季节增减。天热时,底部的围毡可卷起通风。

由于蒙古还包装了活动建筑,不需要砖和其他材料,也不需要挖基础,只使用牛羊毛皮和少量木材,对保护草原生态植被具有积极意义。蒙古是白色的表面,但也装饰着由红色、蓝色、黄色等颜色的布制成的令人满意的图案,充分反映了功能需求和审美需求的统一。

三、朝鲜族民居的特点

东北传统民居-白山黑水间特色文化

不管朝鲜传统民居是什么类型的,只要走进房子,就能看到一个大炕。炕是朝鲜人在室内的主要活动空间。亲戚朋友在炕上围桌喝酒,女人在炕上做活计,孩子在炕上玩耍。炕大,散热面积大,冬天房子会特别暖和。延边朝鲜族房屋的炉坑更是独一无二。它下沉在地下,底部低于地面,上部有盖板,盖板与锅台和炕面形成平面。这种炉坑既容易燃烧,又卫生。

四、鄂伦春族民居特点

鄂伦春族的传统住宅被称为“斜仁柱”,又称“斜柱”,意思是“木杆屋”。它是一个简单的圆锥形房子,由20或30根56米长的木杆和兽皮或桃树皮组成。“斜柱”的建造是先用几根顶部有枝条的木杆,可以互相咬合,形成一个斜度为60度的圆锥形框架,然后在这些主框架之间均匀地搭建其他木杆,形成一个伞形框架。再覆盖狍皮或桦树皮,这样就建成了夏季防雨、冬季防寒的“斜仁柱”。

“斜柱”顶部应有一个空院子,以便在火灾中通风和烟雾,并可以照明。在南部或东南部留下一扇让人们进出的门。仙女柱上的覆盖物应根据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冬季气候寒冷,用狍皮覆盖。春天,天气越来越暖和,你可以换桦树皮。

“斜柱”的内部陈设也很简单,主要是居民的铺位。有两种铺位:一种是地铺,即木头、干草、桦树皮、狍皮等。直接铺在地上;另一种是床,也就是在地上立一张木桩架床。每根仙人柱一般三面住人,一面是门,里面有一堆火取暖,上面挂着一个小铁锅煮肉做饭。

东北传统民居-白山黑水间特色文化

“斜仁柱”结简单易拆,是鄂伦春族狩猎生活的产物。现在鄂伦春族已经从山里搬出来了,很多房子都改造成了外观漂亮的砖瓦土木结构房屋。庭院布局与室内陈设与普通村镇没有太大区别。

五、总结:东北民居特点:

以上是对四个少数民族民居特征的简要阐述。从总结来看,虽然有四个由于民族习俗不同,少数民族的住宅格局也不同,但由于他们都在中国东北地区,所以有一些共同点:

首先,住宅建筑适应北方的气候。大多数房子都坐在北方和南方。因为在北方,冬天又冷又长,阳光时间相对较短,所以坐在北方和南方的房子可以最大限度地获得阳光。房子里的采暖方式也比较特殊,定居的房子多用火炕采暖,火炕和炉子相连,在烧水煮饭的同时,火炕也被烧热,一举两得。而游牧区则采用蒙古包等毡房的形式,蒙古包的围毡,具有很强的隔风保暖功能。只要房子里有火,就能像春天一样温暖。

第二,住宅建筑适应当地的发展,无论住宅在哪里,无论是草原、平原还是山区,建筑材料的选择都是当地的材料。在此之前,少数民族地区的生产力往往相对较低,当地材料已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建设措施。用更容易得到的土壤、木材等建造房屋,经济实用。此外,建筑适用于当地的生产方式,少数民族多处于偏远地区,因此,为了生存,在自然界中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游牧民族多使用便于拆装的毡房和蒙古包,适合迁徙;以农业为主的民族定居,用土坯和砖瓦建房,适合长期居住。

东北传统民居-白山黑水间特色文化

中国各族文化相得益彰,历久弥新。各民族建筑文化作为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后人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整体认知的宝贵资源,也是各民族文化相互学习融合的宏伟长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