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保存完好、具有一定文物价值的地方住宅和传统建筑,不仅是记录上海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演变的重要基因地图,也是历史文化的精美载体,培养城市文明,丰富城市精神品格。
历史变迁和独特的肌理
长期以来,上海作为“古吴之裔”,常以海滨渔村的面貌呈现给世人。唐宋时期,华亭、青龙等城镇崛起。由于青龙镇是入海口,朝廷专门在这里设立了管理进口事务的政府机构。随着水上交通和贸易的发展,各种建筑相继建成,形成了“三十六坊、二十二桥、三亭、七塔、十三寺”的盛景。这一时期的青龙镇,“龙舟极海之盛,佛阁为天下之雄”,曾被誉为“小杭州”。
据《上海志》记载,洪武二十四年,上海县有5万多人、1万多户、5条巷子。明正德九年建成61坊、10巷。街道的扩建反映了上海民居建筑的不断发展。
明朝中叶以后,东南沿海的日本病人肆虐,上海多次受到干扰。上海东南等地曾经成为日本海盗的据点,青龙、乌泥泾等城镇被抢劫,住宅建筑也受到严重破坏。战争对城市建筑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但也对上海沿海住宅的形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研究表明,上海郊区通常被称为“绞房”,在很大程度上是应对自然灾害和外部问题的产物。一方面,上海位于沿海地区,以抵御台风;另一方面,为了防止外敌。
经过考验,上海建城墙,社会逐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显宦富人越来越多地迁居县城,私家园林建设成为普遍趋势。在这种背景下,上海的住宅建筑逐年增加,其中有一些流传后代的大笔。比如嘉靖年间,曾任都察院御史潘恩的住宅世春堂、徐光启的九栋楼、吕克孝的解元厅等。
清朝海禁的解除为上海地区经济社会的繁荣创造了条件。道光年间,上海县已经是“城东南角,人烟密集,几乎没有缝隙”。上海现存的清代民居数量相对较多,分布较广,以黄浦区天灯弄77号书隐楼而闻名。该房屋建于乾隆二十八年,与宁波天一阁、南浔嘉业堂并称“江南三大藏书楼”,是上海市中心地区一座相对完整的古民居建筑。
从上海现有的上海民居来看,它们不仅具有典型的江南民居特色,而且孕育了独特的风格特色和建筑纹理。一般来说,普通家庭的住宅是砖墙柱、木椽屋顶和绿色瓷砖屋顶的矮平房。有五条路头、七条路头和九条路头;屋顶宽度通常为三个或五个开间,一般为客厅,两侧为卧室;白色的墙壁和黑色的瓷砖,屋顶像鳌头,这意味着吉祥。
富裕家庭的房子一般是庭院式住宅,通常称为三合院和四合院。房屋一般采用斗式或吊梁式混合木结构,平面布置以正厅或正房为中心,两侧为耳房,东西厢房左右对峙,形成“一正两厢”的庭院格局。
近年来,上海郊区的“绞房”引起了广泛关注。在布局上,它类似于北方的四合院。它不仅四周都有房子,而且还像铰链一样紧密地连接在一起。整个庭院左右对称,庭院中心居中。其中一些建筑构件,如腰门、闪窗、栅栏、墙门等,进一步凸显了上海民居的独特魅力。
在过去,建筑行业经常以石库门为代表上海的老房子。石库门诞生前的当地住宅一般被称为上海的“当地住宅”。然而,后来也有人认为“上海当地的老房子是绞车房”。《上海县志》采用了这一提法,使“绞车房”正式进入公众视野,成为典型的“上海派住宅”。
作为一座具有上海地方特色的老房子,“绞圈房”浓缩了上海古代漫长岁月的痕迹,应该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它诞生于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具有江南民居的一般特色。然而,它也深受上海地区历史文化变迁和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它是当地习俗长期渗透的产物。
以屋顶结构为例。作为一个四面环绕的平房,北方的四合院由于四面环绕的房屋独立形成,所以每个房屋的屋顶都是自成一体的。江南民居大多是前后棣的双坡屋顶,与东西厢房的单坡屋顶相连。上海绞圈房是一个四面人字形的双坡屋顶,从空中俯瞰,看起来像一个米斗。
近代以来,从西方引进的新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开始应用于“沪派民居”建设。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石库门里的房屋逐渐兴起,既节约了土地,又延续了传统。20世纪20年代后,新型里弄住宅应运而生。它有一个开放或半开放的绿色庭院,建筑间距增大,进深缩小,更模仿现代西式建筑风格。其中,南京西路静安别墅、淮海中路淮海坊等颇具代表性。
“邻居、前门妈妈、后门奶奶、前阿姨、后叔叔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家庭感情和情结。石库门的历史建筑蕴含着中国文化礼仪的精髓。”因此,它也开启了“上海民居”的新发展轨迹。
比较中西建筑文化
通过“沪派民居”的发展演变,也可以对中西建筑文化的差异进行深入的比较。
从社会意义上说,“沪派民居”等建筑文化与宗法关系相匹配,而城堡建筑则与军事贵族等级体系相匹配。
自周代以来,中国一直实行等级制。精英阶层追求福阴子孙,体现在住宅建设上,有“五代同堂”、“五代不分家”等要求。这是一种宗法集体主义传统。西欧长子继承了相对稳定的传统,贵族之间的冲突仍然很频繁;没有贵族头衔的家庭成员是军事集团的成员,领先,死亡率远高于平民。贵族城堡实际上是一种军事要塞,它的建造可能需要几代、十几代的努力。这是一种贵族个人主义传统。
从审美角度来看,“沪派民居”的美多隐藏在墙内。事实上,中国的居民区几乎都是这种风格的放大版。另一方面,除了伦敦的白金汉宫、丹麦的阿美林宫等少数宫殿外,欧美民居甚至他们的城市都没有那么容易找到。去过美国旧金山的人都知道,那里的民居建筑单体并不大。但是在合适的季节,每个小院子里都有五颜六色的花朵,与房子相映成趣,也有不同的美感。
从空间权利的角度来看,中西生活形式也有不同的内涵。“绞房”有一个天井,是家庭的户外活动空间,也有其他功能。在欧洲和美国的单一住宅中,户外活动空间通常是建筑外的草坪,每个草坪都可以连接在一起,用栅栏分开。相比之下,一个是私人权利和责任较小,另一个则相反。
针对这种情况,欧美国家也出台了一些相应的措施。例如,美国鼓励户主免费向社会使用部分土地使用权;英国规定,除非外来人持枪打猎,否则私人花园的一部分必须允许他人善意穿越和使用,业主不得干预。
生活形式的文明内涵和价值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回顾“上海民居”的过去和现在的生活,我们不仅要有延续历史背景的意识和信心,而且要有纳河、创新的思想和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