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是决定中国历史趋势的一年。在内外交困境中,中华大地变幻莫测,无数有志之士试图在水火之中拯救这一古老文明。
面对变化,除了保护人民和土地外,恢复破碎的民族信心也尤为重要。也许是时候让国家陷入困境了,国家对许多学科的研究已经成为动荡的幻想。
但就在那时,为了让中国有自己的古建筑史,建筑学会走访了中国的每一寸山河,寻找建筑实例。
当时,以关野贞和伊东忠太为代表的日本学者已经对中国古代建筑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调查,他们甚至提出了“看唐代建筑去日本”的结论。
以建筑学社为代表的中国学者奋起直追,从释读《建筑法式》到访问中原古迹,已经历了十年的春秋。
建设学会山西考察线路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栋梁-梁思成诞辰120周年文献展》
这一阶段的高潮出现在1937年。五台山佛光寺的发现使“中国第一国宝”诞生,打破了关野贞“中国没有唐代木结构”的暴力理论。
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摄影:禹涵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同年,在去山西考察古建筑的过程中,于正太铁路旁发现了榆次永寿寺雨花宫。这座建筑被发现,直接证实了唐宋建筑的演变。
这也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一流的大事。
雨花宫是宋朝留给世人的醇厚之美。然而,这千年的木结构在第一次见到世界后是昙花一现,属于尘土,成为后人探索宋结构时永恒的痛苦。
壹
榆次大寺
那天,前往太原进行古建筑调查的建筑学会成员正乘火车经过正太铁路。当火车经过榆次时,林徽因先生不小心在窗外看到了一座正对铁路的大厅。
永寿寺的发现是林徽因先生在正太路车上偶然看到的。从多年的实地考察经验来看,这座寺庙具有不可错过的价值——莫宗江山西榆次永寿寺雨花宫
虽然这座寺庙已经破败不堪,但它的性格依然存在。虽然林徽因只是匆匆一瞥,但他已经意识到了这座寺庙的独特性。如果没有这个起源,我们将永远错过这个代代相传的宋构。
从那以后,他们决定在太原办理手续时回访,一定要沿着铁路找到大殿。
建设学会第二天返回榆次检查,在研究过程中留下了宝贵的测量地图和照片,这也使雨花宫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雨花宫立面图
梁思成,图像中国建筑史
有人可能会问,雨花宫三开间的小殿有什么价值?
最重要的一点是它的年代。
雨花宫小心地在脊上钉了一块长长的木板,上面写着墨书题记,用整齐的楷书写着:“宋朝大中祥符第一年,吴申七月,八日丙子重建佛殿”。
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大中祥符元年,即公元1008年。
你知道,宋朝的外部环境有很多不稳定因素,后代也经历了元、明、清三代以来的大规模拆迁和改革。近1000栋建筑在中国现有的木结构建筑中很少。
宁波保国寺大殿 摄影:禹涵
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重建主体结构
大中祥符元年原为宋景德五年。正月初三,真宗向满朝文武宣布了玉皇大帝和他的协议,即在宫中祭祀一个月后,天书被发现在左承天门屋脊的一角。天书的名字是“大中祥符”,所以年号改为“大中祥符”。
我们猜测,今年的重建,也许也是因为宋辽渊之盟缔结后,迎来了一个长期稳定的环境。
当然,这座雨花宫当然不仅仅是一座小殿,据记载,宋崇宁时寺新建了李道原舍利塔,还有梓梓【qiū】树数株,其中古人有二,树后有高阁。
梓树开得很美,晋祠奉圣寺有一株1300年的梓树,每年开花时,古寺都会增添色彩。
除了建筑材料外,雨花宫的文献记载很少。虽然寺庙已经死亡,但我们仍然可以大致推测明清时期永寿寺的布局:
永寿寺朝南,山门内供奉四大天王,山门形制已不可考验。一进院,左右为钟鼓楼和东西厢房。
三开间的雨花宫是正殿,前廊有十几块碑,寺庙拆建时应搬到这里。
大殿(即雨花宫)后勾连戏台,另外还有两尊塑像,与晋祠水镜台相当相似,可能是后期靠大殿建造的。
晋祠水镜前厅后戏台勾连 摄影:禹涵
佛坛位于殿中,呈反“凹”形,供奉一佛二弟子像。迦叶阿难住在释迦牟尼左右,旁边有几尊侍像。我们可以参考距离榆次不远的平遥镇国寺万佛殿。
两殿布局大致相似,而镇国寺万佛殿建于北汉天会七年(963年),与雨花宫相比只有45年左右的差异。
第二个庭院的轴线上有几个洞穴,上面有一张桌子和一个宫殿。山西窑洞建筑形式分布广泛,多建在地表土垄侧面。
受制砖技术普及的影响,窑洞大规模用于寺庙取代寺庙的时间较晚,形状与无梁寺相似。因此,窑洞的出现证明了这座建筑不是早期寺庙的原始结构。
窑洞可能建在高阁楼旧址上,永寿寺记载的高阁,自古以来就不乏文人骚客作赋,北宋宰相文彦博曾在重阳作诗:
《重阳前两天登楼望月》
宝刹辉飞切紫霄,情莲开士木绵袍。
黄昏依靠危楼望,反映南荣梵高。
宋庭重臣文彦博,字宽夫,号伊老,汾州介休人。
历仕仁、英、神、哲四朝,推荐二府,七换节斧,出将入相50多年。
窑洞可以在高阁倾覆后建造,这种格局与平遥镇国寺后院相似,都是在窑洞顶部设置平台再修殿堂。
洞穴在山西寺庙中比较常见,洞穴后面的建筑已经不能考了,只是据村里的老人说,还有藏经楼和佛塔。
从以上布局不难看出,除雨花宫大殿外,永寿寺几乎所有的建筑都在明清发生了变化,否则学会的建设不仅会关注大厅,而且会忽略其他早期的木结构。
建设学会的调查匆匆结束,留下了未完成的工作。原计划在访问后补充,但战争的阴霾已经到来,他们不得不提前回到北平。
没有人认为1937年的照片可能是雨花宫的最后一张照片。
几十年后,人们来到雨花宫的旧址,看着手里的一堆土和老照片,他们感到失望,意识到悲剧是为了向人们展示美好的事物。
不幸的是,它跨越了900多年的风风雨雨,却未能走过黎明前的黑夜。
雨花宫大殿
林洙《梁思成,林徽因与我》
它也很幸运。幸运的是,它遇到了建筑学会,保留了珍贵的照片和测绘图片,留在了中国建筑史上,给了后代回忆过去、恢复大木结构的机会。
贰
宋骨唐风
几千年前,我们将建造学社测绘的现有资料与老照片相结合,为大家恢复了这座北宋大殿。
同时,为了方便大家了解雨花宫的梁架,我们找到了榆次文庙明伦堂,重建了仿雨花宫的梁架,并拍摄了部分恢复细节。
雨花宫的宽度和深度分为三个房间,单檐休息山顶。屋顶用瓷砖堆砌,有明显的升起。
由于测绘资料有限,我们只介绍大殿本体,不涉及后台抱厦部分。
建筑在结构上节省了多余的构件,不仅表达了简洁大方的结构逻辑,节约了材料,而且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各构件的作用。
-柱网-
雨花宫平面接近正方形,外檐柱12根,内槽柱2根,内槽部分放置佛坛的柱子减少2根。
这种减柱制造对扩大室内空间利用率有很大帮助,但相对而言,椽子对大木材的要求更高,下布的四个椽子有更大的顶梁架压力。
但同样,雨花宫将前檐墙向后推,使前檐墙返回内槽柱,在一定程度上将部分内部力引导到墙上,补充了减少柱造成的力不足。
事实上,这也反映了早期的周形可能和圣母殿一样,主要由前廊承担。
-门窗-
内檐柱小心间设双扇门,次间开窗,窗户为直格窗。
在门窗周围使用“额”、“腰串”、“地栿”、“脸颊”和“心柱”的区划形式是唐代的旧制,这种木窗在今天已经很少见了。
木质“额”“颊”空,用单砖墙填墙,内外分为廊殿两部分。
-斗拱(铺作)-
斗拱疏朗大气,大殿铺层约占柱高的1/3,唐风依然存在。而且雨花宫铺层交织紧密,几乎没有冗余构件。
根据大殿柱网可分为内槽和外檐两种:
内槽只有前墙柱头有转角,中间夹有一个不跳的补间;在外檐铺设中,只有转角和柱头铺设跳跃,而补间铺设则不跳跃,隐藏三层拱门。
柱头铺成批竹下昂,单抄单昂五铺,昂尾延伸至四椽子的出头下,与管下斗拱自然连接,简约大气。
柱头铺设横向主要承担两侧柱头支架的搭接,纵向承担屋檐,内部承担屋顶重量。
屋檐是用偷心做的柱头铺成的,但是简单的结构有一个深远的屋檐,而大厅的补间是交叉放置在柱头两侧的,充满了古意和韵律。
补间铺的作则比较隐蔽,没有有出挑的拱和昂,只有三层拱隐藏在柱头梁上,有散斗和齐心斗辅助,没有鱼斗,不在阑尾上,做法保存了古代。
内槽角铺设同时承受前檐柱头和前檐角的应力,分别接入乳房和递角,使内槽角铺设有五个方向跳跃。
外檐角铺在正面和山面两侧,按柱头铺设。角华拱和角昂从斜角出来,大角梁和小角梁放在昂尾上。
在角铺之间,五层前额重叠放置在上平面和环之间,填充间隙,不是结构上的必要条件,而是增加了水平接触,减少了填充过程中薄砖墙的比例。
-梁架-
梁架结构是雨花宫的精彩之处,梁架是完全露出的,阑尾上施普拍梁,但特别纤细,相当罕见。
前檐,柱头横向搭配乳房,乳房承受驼峰,驼峰承受鱼斗和拱门,拱门前端与尾巴相交,尾巴和拱门上方接替木头和环之间的平坦。
四椽、奶与环、下平相互垂直,使拱十字重叠,解决奶上受力面积不足的问题。屋顶重量通过拱等水平和垂直部件与下方的负担连接,简单实用。
驼峰承受上述重量,然后将重量传递给乳汁,然后传递到柱子上。结构清晰,各部件各司其职,环环相扣,不巧妙。
内槽减少两根柱子,前内槽柱与四条椽子搭接到后檐柱,营造出大跨度的室内空间。
不难看出,以前建雨花宫的工匠师古而不泥于古,定式多变,结构简洁大气,节约木材。
从频繁的偷心造到补间铺的设计,都可以看出,化繁为简,但多藻饰却颇具民间智慧。
还需要提到的是,雨花宫正脊上的一对吻和脊刹。
-琉璃构件-
在老照片中,正脊的琉璃吻左右不对称,应该在旧时代更换。左右两个吻的形状略有不同,其中一个类似于大同华严寺大雄宝殿的吻。
据当地人说,脊椎刹车的风格是“双猫掸瓶”,1917年被法国人抢走。离榆次不远的介休是山西古代的琉璃中心之一。雨花宫的琉璃如此精彩也就不足为奇了。
但如此重要的宫殿,却未能保存至今。看完大殿的整体结构,我们不妨来了解一下这座寺庙的历史。
叁
古刹旧事
雨花宫位于榆次源涡村,位于榆次市东南部,榆次境内有潇河,古名洞涡水。
春秋末期,赵的家臣被称为原过。由于失败,赵为原过立祠献祭,并在榆次东部修建了“原过祠”。后人将人名“原过”与河流名“洞涡”相结合,将这里的村庄命名为“源涡”。
源涡音同原过,榆次旧志中有“龙祠”记载,即原过祠,也许是河川有灵,把这位家臣当水神。
“龙祠”不存在,但当地仍有水神信仰。源涡龙王堂南侧有五龙亭,亭顶周围有红、白、黄、绿、黑五龙。
据说五龙亭建在源涡泉水的泉眼上,泉水泻入下池形成“源池荷花”景观,即榆次古八景之一。
当然,水神的信仰也证明,源涡村早在春秋时期就应该建制。
那么永寿寺是什么时候创造的呢?
据《榆次县志》记载,永寿寺创建于东汉建宁元年(168年),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大寺”。
到唐贞观年间,榆次高僧田志超为人民祈雨。为了表彰田志超祈雨的功德,唐太宗降诏称田志超为“空王佛”,同时将榆次源涡永寿寺授予“空王寺”并立其像。田志超包骨的真人像仍供奉在介休绵山云峰寺。
田志超年轻时起源于漩涡,因此永寿寺也于唐元和12年(公元817)从村东迁至村西田志超故居。雨花宫可能在唐朝搬迁后在宋朝重建。
正是因为“祈雨”的灵验,永寿寺才成为当地人口中的大寺。
然而,大厅通常在寺庙的墙壁上,不会暴露在外面。可以建造一个当时经过这个地方的学会。林徽因一眼就看到雨花宫的大厅没有遮蔽物,破败地面对着铁路。
这证明了永寿寺的山门不存在,雨花宫是永寿寺的正殿。山门等建筑应在上世纪初修建正太铁路。
当时晚清新政实施,铁路建设是内容之一。曾任山西巡抚的张之洞提出了“利用晋铁的主张”。1896年,上疏光绪获批,1904年开工,1907年竣工。
晋冀第一条铁路建成,全长约500华里的正太铁路连接正定和太原(即石太铁路、石家庄-太原)。
正太铁路经榆次,而永寿寺前院就在这条路线上,因此山门等建筑被拆除。
从唐宋古代到中华民国,近千年的风雨赋予了雨花宫的沧桑感,但这座古老的乡村寺庙在山门拆除后并没有保留剩余的部分。
榆次正太铁路雨花宫旧址 摄影:禹涵
这座古寺和宋构雨花宫一起消失在历史上,终究尘土飞扬。它的历史定格在1948年。
那一年,解放战争进入白热化阶段,7月19日,榆次解放,7月21日,晋中战役结束。
人民解放军以少胜多,以6万人的兵力歼灭了阎锡山军10多万人,歼灭了阎锡山军大量有生力量,为山西彻底解放奠定了坚实基础。
榆次解放后,太原战役开始,榆次处于太原战役的前线,后勤工作非常繁重。从1948年秋至1949年4月24日,太原解放,榆次与分公司合作成为主要任务。
10月,太原战役开始,榆次村需要为太原战役提供木材。源涡村没有大木材。无奈之下,雨花宫被拆除提供木材。
就这样,雨花宫和它见证的900年物换星移,赋予了这个村庄沧桑,它承载着时代的记忆和风景,一起被拆除。
也许今天,这些部件并没有化为灰烬,而是在山西的某个地方发挥了余热,但已经不完整了。
雨花宫后面的大宋朝,近千年过去了,消失在这片土地上,只留下为数不多的宋代木构,依然诉说着千年的往事。
肆
万古人间
虽然与唐五代相比,两宋的木结构遗存已经很大观了,但它们仍然非常珍贵,每一种遗存都有其独特的价值。
华林寺大厅,北宋乾德二年(964),作为江南地区(甚至黄河以南地区)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用料强迫一流甚至超过一流的材料。这样一个三个大厅的高规格让类似的建筑很难回头。
保国寺大厅,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深度大于宽度,空间深度深。保国寺阑尾上保留了非常明显的朱白彩画,柱头间补两个补间铺也符合《法式建设》的规定。
北宋元丰时期(1078-1085),佛山祖庙正殿破明重建,仅前檐保留八铺作为宋代斗拱。岭南独特的铺路两侧倾斜,省略了拱眼壁,凸显了岭南广府独特的早期斗拱处理方法。
龙门寺大厅,宋哲宗绍圣五年(1098年),无补间铺作,实践古老。大厅位于浊漳河谷地,突出了晋东南与河北腹地的建筑技术交流。
少林寺初祖庵,北宋宣和七年(1125),前檐下立着六根满是草和鸟的石柱。初祖庵心间补间铺作为两个,应该是登封接近北宋都城核心,相比之下更接近官方建设公式。
当然,宋代还有很多木结构,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一般来说,那些没有留下名字和工作的古代工匠,把自己的思想和技能,结合当地的创造理念,留在建筑里。
由于其承上启下的价值,永寿寺雨花宫被中国建筑史学家视为珍宝,正如梁思成先生在《图像中国建筑史》中所写:
唐之豪迈奔放,宋元之醇柔美,均融于雨花宫一殿。
斗拱巨大,内部完全暴露,包括昂尾在内的各种暴露部件的简单组合,在简的背后遵循着严格的逻辑。
雨花宫甚至位于唐辽建筑之后,在《图像中国建筑史》中,位于千年以上的高古木结构前列。
正如葛兆光老师所说:“唐文化是古典文化的巅峰,宋文化是现代文化的起源。”
唐宋实际上是中国文化的巅峰,但它们各有千秋。虽然已经很远了,但那些沐浴在唐风宋雨中的建筑却能让今天的人一窥前朝。
1008年,距离唐朝不到一百多年,距离北宋建国只有半个世纪,雨花宫是研究唐宋创造技能变革的绝佳样本。
不幸的是,在古代,工匠的地位很低,他们还远没有完成从工匠到知识分子的意识。因此,技能的传承已经破灭,我们无法知道许多创造性的概念。
正因为如此,中国古建筑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与传承,其生命十分脆弱和强大。
每一座古建筑都像一个点,所有的点都可以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古建筑发展的网络,从乡村寺庙到名山古刹,每一个地方都是国宝。
木材,这种有机材料,同时赋予了中国建筑的灵魂,但由于其建筑特点和极其脆弱,自然灾害、战争、人为灾害,甚至害虫,都会对木结构建筑造成伤害,轻梁短屋坍塌,重建筑群破坏。
2022年,屏南万安桥被烧毁
几千年后,当我们欣赏它们时,我们应该明白,这种相遇是有价值的,要见面并不容易。有时斯人已经死了,但家乡仍然很热。
2023年,8月24日,我们驱车前往源涡村铁路以北,前往榆次雨花宫故地延石太铁路。
当然,我们看不到与记录有关的寺庙格局,只有拆迁改造的源涡村和走在雨花宫旧址周围的牛羊。
雨花宫,这样一个温柔的名字,坚定地走过了近一千年,就像一群坚持保护中国古代建筑的学者一样,虽然学者们很有活力,但他们责备了方。
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故事依然火热,他们的身影似乎还能在这片废墟上看到。
上个世纪,由于种种原因,无数的古建筑都属于灰尘。在怀念他们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思考今天如何讲述他们的故事,不要让更多的雨花宫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
乍一看,正太铁路的机车依然轰鸣,但从这里经过的人中,没有林先生千年的一眼,永寿寺也不会有悠扬的钟鼓声。
雨花宫和林徽因先生一起远去,带走了唐宋遗梦,带走了无数人的追忆。
花期转瞬即逝,人生短暂,但依然能绽放出独特的光芒,照亮来时的路,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奋发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