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古建筑-衙署的功能和建筑特色

衙门建筑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建筑类型。它是中国古代城市的主要建筑和官员处理公务的地方,也是封建统治者权力的象征。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统治者非常重视衙门的设置,有一定的规定,基于“民非政治不治,政非官不举,政非官不立”的理解。

这些建筑大多采用庭院布局,建筑规模取决于其他建筑。政府办公室的大厅(大厅)是主要的建筑,位于主庭院的中间,大厅前面有仪器门和走廊,在重要情况下打开大门,使用大厅。大厅的附属建筑是官员办理公务的地方。政府办公室有一个阁楼来保存文件,有些还有一个仓库。地方政府和县政府办公室一般还附有军事装备库、监狱、官员和家庭住宅。

虽然中国现有的衙门建筑不多,但体系完整,从故宫到县政府,其中以保定直隶总督衙门、南阳知府衙门、内乡知县衙门为代表。从这些现有的衙门规制可以看出,中国古代衙门建筑在明清时期已经高度标准化、定型化、制度化,渗透着浓厚的文化意蕴。主要体现在中国古代衙门建筑的布局设计和建筑形态,体现了封建统治的权威性、宗法观念和伦理意识,也体现了中国人内向克制的民族特色和一定的地域文化特色。

衙署建筑是中国古代的主要建筑类型之一,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权力的象征,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衙门,原指牙门。同时,中国古代衙署的规制和布局也受到多方面的限制。明、清衙署建筑规制一般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北朝南;二是左尊右卑;三是左文右武。中国古代官署衙门不仅受封建礼教制度的限制,而且对政府的建筑功能也有要求,形成了严格的建筑群体形式和建筑规模。据清代《钦定大清会典》记载,“国家建立藩屏,各设治事所,自督抚下,建牙口楼,拥有列戟,只是以百僚为榜样,总理赵舒,匪徒示威观瞻。"到目前为止,衙门作为封建时代地方政府机构的意义已经最终确定。

中国古代官署衙门不仅受封建礼教制度的限制,而且对衙门的建筑功能也有要求。综上所述,中国古代衙门的建筑形状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首先,作为封建统治权利的象征,政府办公室在城市模式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因此它通常在城市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政府办公室的建筑非常引人注目。首都政府办公室大多集中在宫殿附近,地方政府办公室一般集中在相对固定的区域,形成自己的系统,形成大城市的小城镇,也称为子城、牙城或政府城市。

河南古建筑-衙署的功能和建筑特色

二是衙门建筑在整体布局上形成了统一的规制形式。整个衙门建筑群被高墙包围。衙门建筑的每一个功能区都是由四合院庭院组成的,大大小小,通常多达十几个。这些庭院按照南北轴线的传统对称布局分布,一般有三个轴线,一个主两个,中间的一串庭院是整个建筑群的主轴。从南到北依次有大门院落、大堂院落、二堂院落、三堂院落,有的还有内宅院落。衙门的主楼是正堂,其院落占地面积也最大,主要用于处理公务的六部分房间分为两侧,因此成为整个衙门建筑群的中心。衙门里的两座主要建筑也是二堂和三堂。此外,衙门还设有仪门、走廊、架阁库(即文件库)、仓库、军械库、监狱、寺庙等,部分衙门还附有官邸等住宅建筑供官员日常生活,布置在衙门后部或两侧。

第三,无论从建筑形式、建筑体积、建筑规模来看,每一个细节都体现了深厚的官方文化意义。例如,在现有的清朝南阳府衙大堂,“云雁”图案刻在明朝的东屋檐柱基础上,代表了知府作为四级官员的等级身份;西刻“行龙回首”,表示尊敬皇帝的命令,行使政令;南刻“飞马腾云”,意思是飞黄腾达;东刻“莲花荷包”意味着政治诚信。再比如南阳府衙宾兴馆是清代知府会见生员、举办宾兴活动的地方。正房额头上的雕刻云墩图案是一盆莲花和三戟。“莲花”意味着“连接”,“三戟”谐音为“三级”,合并为“连续升级三级”。在过去,学生们的向往,为官者平步青云,连升三级都是大福。

河南古建筑-衙署的功能和建筑特色

第四,我们不仅重视衙署的威严,而且简单,体现了强烈的地方建筑技术,很少追求奢华。在中国古代,由于衙门建筑专项建设资金较少,衙门建设主要依靠地方官员的捐赠。因此,衙门建筑在尽可能体现统治阶级权威和尊严的同时,实用功能占据主要地位,这也是衙门建筑与庙观、祠堂、会馆、园林等中国古代其他建筑的明显区别。

统治机构(宫廷、官署)是中国古代城市的三大基本要素。、手工业、商业区、居民区。由于城市按照首都、省、府、州、县的等级秩序排列,反映了封建官僚体系对城市体系的决定性影响,衙门建筑在城市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据清代同治《河南通志》记载:“所有建制的人都是建制的(布政使所治的是省城)、建制的人(除省城知府外,其他知府所治的人都是府城)、建制的人(直隶同知和建制的地方同知和通判所治的人都是厅城)、建制的人(直隶知州和知州所治的人都是州城)、建制的人(外面镶嵌着野鸡,上面是野鸡,城门外围是月城,而备其衙署,各省文官武官都设衙门,其制治仪门,大门外是远门,宴休之所为内室,为众室,为官存之所为科室;官大人有规制,官小人有规制,佐二官复视正印为减;布政使司、盐运使司、粮道、盐道署侧均设库;根据检查,使司、府、厅、州、县署侧均设库、狱;教官署均依明伦堂;各府、直隶州均设考棚;武官大师,除衙门外还设有教场、演武厅。”

河南古建筑-衙署的功能和建筑特色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统治者非常重视衙署的设置,严格监管,基于“民非政不治,政非官不举,官非署不立”的观念。特别是明永乐间京城迁往北京并建设故宫后,这一规制更加严格和规范。各级官员府的建筑、规模、油漆彩饰都有严格的规定。明代规定:一、二品官,大厅五间九架,屋脊用瓦兽,梁栋檐角青碧画,梁栋饰土黄。明初凤阳、南京宫殿衙署是明朝官方体制的建筑规则。从建筑的整体格局来看,庭院宽阔,比例方正,东西配房独立,钻山耳房和前廊,景观布局疏朗整洁。在整体占地规模上,除了花园、箭亭等娱乐宴会部分外,政府办公室的必要建筑,即官邸部分,也有严格的规定。清代规定,京师部级衙门(一、二品官衙)规模为1.82~2公顷(27~30亩);庙、监、院级衙门(三、四品官衙)规模为0.6~1公顷(9~15亩);上述规定均不带官眷住所。据《顺天府志》记载,顺天府是三品官衙,带官眷住所,全部占地19亩。

在建筑规格方面,不同层次的政府也有不同的等级限制。《清代法律》将一、二级官厅改为明代五、九、九、七、九、“三至五、五、五、三、五”,但规模的变化,等级制度更加严格。

河南古建筑-衙署的功能和建筑特色

根据皇家定制,主体建筑应符合规定,不能追求奢华,超越宫殿。具体来说,明清政府办公室的建筑形式一般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坐北朝南。也就是说,以南北主通道为中轴线,主楼如照壁、大门、仪门、戒石坊、主楼依次排列在这个中轴线上,如大堂、二堂、三堂,然后从这个中轴线左右排列,保持对称格局。大一点的也可以有东西两侧的副轴线建筑。

河南古建筑-衙署的功能和建筑特色

第二,“左尊右卑”。在中国传统建筑思想的影响下,衙门的建筑布局以左为尊,以右为卑,如县丞、主书佐二官、县丞居东、主书居西;政府同知,通判佐二官,同知居东,通判居西;东南是荀地,比较高贵。寅酒店和衙门寺庙大多位于东南部。

第三,“左文右武”。衙门六曹都在大堂前,按左右三个房间排列,包括东部官员、家庭和礼物、西部士兵、刑事和工人;然后按顺序划分:即官员(文本)、兵(武)二房为前行,户、刑二房为中行,礼工二房为后行。

河南古建筑-衙署的功能和建筑特色

四是“监狱居南”。明、清衙署监狱多位于西南,仪门外,故俗称“南监”。五是“前衙后邸”。衙署的大堂和二堂是行使权利的治事之堂,二堂之后是长官的办公日常生活和家庭住所。特别是清朝中后期,地方各级衙门已成为北京故宫的缩影。就连大堂、二堂、三堂的使用功能和体积规律也分别与皇宫的太和、中和、保和三堂相比:大堂最高,三堂次之,二堂最小。外衙在前部,是政府官员发布政令、举行仪式、正式办公的行政区;后宅是政府官员处理一般公务和家庭成员的居住区。传统的封建礼教和皇权意识是衙署文化追求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