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脚楼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特有的建筑形式,尤其是在广西、贵州、湖南、四川等西南省份。苗族、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聚集地的吊脚楼也很常见。
那么吊脚楼是从哪里来的呢?为什么会发展出这种独特的建筑形式?
吊脚楼最典型的特点是下层架空,上层用于居住。或者一半放在水里,或者一半放在山上。这种“底层架空”建筑属于“干栏式建筑”的范畴。因为一半以上是悬挂的,所以吊脚楼被称为半干栏式建筑。
这种建筑形式主要分布在南方,尤其是长江流域。最早的干栏式建筑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宁波余姚的河姆渡遗址。河姆渡遗址发现了大量的木结构住宅基地,是中国发现的最早的干栏式建筑。
▲恢复河姆渡干栏式建筑
为何要“吊脚”?
吊脚楼的“脚”实际上是几根支撑建筑的厚木桩。吊脚楼的形式和风格与环境直接相关。在不同的地区有明显不同的形式,通常以符合自然的方式出现。最典型的有临水吊脚楼和山地吊脚楼。
【临水吊脚楼】
吊脚楼临水时,工匠常使建筑顺应河流水系,使吊脚楼主体部分通过支撑柱站在水面上,突出与水的亲密关系。吊脚楼面向空间开阔,寻求良好的视野景观,形成两岸遥相呼应,实现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这些地区多水多雨,空气和地板湿度高,干栏式建筑底部架空,极有利于防潮通风,创造了更舒适的生活环境。住在高处更安全,可以避免山区野兽的入侵。这是古代少数民族智慧的体现,也是一举两得的举措。
▲临水吊脚楼
【山地吊脚楼】
吊脚楼在山区建造时,工匠们经常根据当地情况建造平台或架空底层,以充分适应自然山区,创造丰富的空间水平。南方的山地崎岖不平,可以在许多普通建筑无法建造的土地条件下建造。节约占地面积,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弥补地形不足。
房子的下层没有隔墙,里面是猪和牛的棚子,或者堆放农具和杂物。上层居民,分为客厅和卧室,周围伸出走廊,供业主在走廊里工作和休息。支撑作用主要是从地板上挑出的几根梁,走廊柱辅助支撑,使走廊稳定悬挂在空中。
▲山地吊脚楼
吊脚楼广泛分布在渝东南、桂北、湘西、鄂西、黔东南等地区。它们大多分布在一起,形成一群吊脚楼。散落在一起,连接在一起。从远处看,绿树绿竹掩映,炊烟弥漫,有着独特的宁静和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