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防水——各朝代的瓦当和滴水

江南多雨,尤其是苏州,站在窗台上,听雨打香蕉。几千年前,一位诗人在雨中俯瞰远处,却看到雨打...屋檐..

看诗人留下的诗——“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前半句说的是雨洒在屋瓦上。为什么看雨打屋檐有诗人的道理?

事实上,看似结构简单的屋瓦,却蕴含着古人建筑的智慧,蕴含着古人排水、防水的理念。如今,在城市里,我们可能很少看到青砖和黑瓦。很少有人关注屋檐前端的瓷砖。当然,很少有人知道“秦砖汉瓦”中的“瓷砖”,这实际上是指秦汉建筑艺术的精髓——瓷砖。瓦当和屋檐上的筒瓦、板瓦、滴水都是中国古代建筑瓦的重要组成部分,瓦当是中国特有的文化艺术遗产。

苏州古城有2000多年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在以往的考古工作中,许多相关的建筑建设文物自然出土,其中许多是古代排水和防水的智慧结晶。穿越数千年,再次看到天空,让我们通过文物一窥吴地方英寸之间的数千年遗产。

瓦当

什么是瓦当?俗称筒瓦头,是屋檐前筒瓦头部下垂的半圆形或圆形部分。瓦片一块一块地压着,从屋檐端排列到屋顶,而带头的瓦片位于众瓦的底部。古人以“当”为“底”,因此得名瓦当。它的风格主要有圆形和半圆形,其中大部分都有各种精致的装饰。

瓦当虽然微不足道,但效果并不小。在当今相对发达的城市规划建设中,人们仍然不可避免地遭受暴雨,古人面临着强降雨天气。瓦当的主要作用是防水、排水,保护木框架部分,防止雨水倒流。除了实用性外,它还具有艺术性,不仅方便屋顶漏水,而且增加了建筑的美观。

云纹筒瓦当

秦代

泥灰陶,残留。现有的整体呈半圆筒形,可以区分面、边轮、背、唇、筒瓦等结构。面对面的双线界格为四分,饰有斜方格纹和云纹,边轮宽平,背素面不均匀,唇宽平。筒瓦正面装饰纵向粗绳纹,局部有横向抹痕,背面装饰横向粗绳纹,局部有纵向抹痕。当面与筒瓦融为一体。面对面与筒瓦交界处两侧有对面穿孔。泥条盘筑成型。通体残长30、宽15.5、厚1.2厘米,面对面直径15.8、厚2.2~2.8厘米。

云纹瓦当

汉代

泥浆灰陶,不完整,圆形,直径约14厘米。面部装饰是模制的。图案是水平和垂直对称的。它可以从内到外分为四个部分。小心半球形;第二圈是逆时针方向的梯形带;第三圈是主要部分,由双线网格四分之一组成,装饰云纹;第四圈是顺时针方向的梯形带。

兽面纹瓦当

六朝

圆形,直径约14厘米。泥灰陶,面对面完整,面对面装饰分为内外两部分,外环装饰梯格带,内部装饰兽面纹,面部特征清晰,尖牙,胡须现实,强大,霸道。

兽面纹瓦当

六朝

圆形,直径约12厘米。泥灰陶,面对面微残留,面对面装饰分为内外两部分,外环装饰梯格带,内部装饰兽面纹,面部特征清晰,嘴下有两个写意前爪。

兽面纹瓦当

六朝

泥灰陶,残留。近似圆形,可辨别面部和背部结构。兽面纹在面部中心凸出,背面素面粗糙。残径10~10.8、厚1.5~2厘米。

莲花纹瓦当

六朝

泥灰陶,直径14cm,面对面呈八瓣莲花,莲花写实,花瓣饱满。

莲花纹瓦当

古建筑防水——各朝代的瓦当和滴水

唐代

瓷砖是泥灰陶,质地细腻。宽平边,正面印有单瓣莲花图案,莲花瓣饱满时尚。瓷砖边缘印有一周圆点图案,中心印有莲花图案。莲花瓷砖是唐代建筑中最常见的建筑构件之一。

莲花纹瓦当

宋代

泥灰陶,筒瓦结构不完整,面对面完整。圆形,可以区分面部、边轮和背部结构。当部和筒瓦是接胎工艺。莲花图案印在面部中心,边轮宽平,背面素面粗糙。直径13.6~13.8、厚1.7厘米。

莲花纹瓦当

宋代

泥浆灰陶,圆柱形瓷砖结构不完整,面对面完整。现存为圆形,可区分面对面、边轮和背部结构。当地部分和圆柱形瓷砖是轮胎连接过程。面对面中心印有莲花图案,边轮宽平,背面平整粗糙。直径14.6、厚2.1~2.7厘米。

莲花纹瓦当

古建筑防水——各朝代的瓦当和滴水

宋代

泥灰陶,筒瓦结构部分不完整,面对面略有残留。现有为圆形,可区分面、边、背、筒瓦等结构。当部和筒瓦是接胎工艺。莲花图案印在面中心,边轮宽平,背面平坦,粗糙。直径15.1、厚2.1~2.8厘米。

滴水

瓦当,也有一个叫滴水的兄弟。滴水是覆盖建筑屋檐前端的屏蔽,呈下垂、三角形或如意形,瓷砖表面呈弧形向上。它的作用是让雨在下雨时沿着它滴下来。

滴水

宋代

泥灰陶,残留。像重唇板瓦一样,由板瓦和滴面组成。板瓦结构呈弧形,正面饰有纵向细绳纹,背面印有布纹。滴面呈长弧形,唇重,条纹饰有,花边缘。板瓦和滴面是接胎工艺。残留长度为11.2、残宽15.5~18、厚1.1~1.5厘米。

龙纹滴水

清代

古建筑防水——各朝代的瓦当和滴水

长25cm,宽13cm,龙呈顾首状。

筒瓦

筒瓦制作时为筒状,成坯为半,烧制成瓦,饰有粗绳纹、斜方格纹等纹饰。

绳纹筒瓦

秦代

泥质红陶,微残。整体为半圆柱形,由瓦唇和瓦体组成。瓦唇与瓦体融为一体。瓦体正面装饰纵向粗绳纹,并有横向抹痕。瓦体背面装饰横向中绳纹,并有纵向抹痕。泥条形成。通长43、宽15.5、厚0.8~1.1厘米。

绳纹筒瓦

秦代

泥浆是灰色的,有点残留。整体为半圆柱形。没有嘴唇。瓷砖正面装饰着浅垂直绳纹,并有水平划痕。瓷砖背面装饰着水平和中间的绳纹。泥板形成,厚度不均匀。总长度36、宽14.5~18、厚1.4~2.9厘米。

古建筑防水——各朝代的瓦当和滴水

筒瓦

汉代

泥质灰陶。

钱纹叶脉纹筒瓦

六朝

叶脉纹,钱纹。

筒瓦

唐代

泥灰陶,微残。整体为半圆柱形,由瓦唇和瓦体组成。瓦唇和瓦体是接胎工艺。瓦体正面光素略凹凸,印有“贞观七年”铭文,背面印有粗糙的布纹。通长32、宽14、厚1~1.5厘米。

古建筑防水——各朝代的瓦当和滴水

筒瓦

宋代

泥灰陶,黑色,完整。整体为半圆柱形,由瓦唇和瓦体组成。瓦唇和瓦体是接胎过程。瓦体正面光素,背面印有布纹,略粗糙。通长34.7、宽15.5、厚1~1.2厘米。

板瓦

板瓦是古建筑中覆盖屋顶瓦的一种,不是平的,而是弧度,用来阻挡雨水的渗透。

板瓦

秦代

泥灰陶,残留。形状巨大,整体呈大弧形,上端略窄于下端,器体略有变形。正面装饰纵向粗绳纹,上部有横向抛光痕迹。背面中下部装饰菱形格子,上部装饰纵向粗绳纹,局部抛光。泥条形成。整体长度为55.4、宽38.5~40.5、厚1~1.4厘米。

古人排水防水的智慧可见一斑。此外,陶管也是古代排水的利器。

古建筑防水——各朝代的瓦当和滴水

陶管

陶管是由粘土内外表面上釉制成的不透水陶管,是下水道工程中最古老的材料之一。

陶管

秦代

泥灰陶,微残。整体呈圆柱形。机身有三组圆孔。外表面饰有纵向中绳纹,局部有抹灰和划痕。里面的光素不均匀,似乎有铭文。泥条形成。全身长45.5、宽16~17.4、厚1.3~1.7厘米。

在漫长的岁月里,通过考古学家的挖掘,这些埋藏在地下的文物,我们可以窥见古代人们生动的生活场景,探索古代历史记忆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