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一村:走“绿色+农文旅”模式

横一村位于杭州市萧山区临浦镇南部,2005年由横一自然村、大坞坑自然村、梅里自然村合并而成。

横一村面积3.72平方公里,人口661户2300余人,其中水域面积3800平方米,山林面积1995平方米。2021年,全村集体收入39万元,2022年村集体收入超过500万元。去年村集体收入557.77万元。

在数千万项目的指导下,横一村完成了美丽的转型,抓住了“绿色+农村文化旅游”的发展机遇。横一村被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认定为“全国共同繁荣的基层观测点”,也是浙江省首批未来农村之一。自2021年以来,已接待了100万游客。

从卖“粮”到卖“体验”

横一村自然村是苗木之乡。2021年之前,横一村自然村田里种着苗木,村民们靠种苗致富。2021年响应“非粮化”、“非耕种”改造,横一村实施苗田“移苗”,整理2000多亩水稻田。配合1000亩良田,还进行了绿色工程,拆除了两三米的砖墙,变成了低栅栏、低植被等。

1000亩稻田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参观,村民们也开始了开餐馆、农舍、B&B、茶馆等小生意。从2021年的零业态到现在的23种业态,我们在家门口实现了108个就业岗位。

横一村:走“绿色+农文旅”模式

“萧山未来大地,乡村郊野公园”是改造过程中1000亩稻田的总体定位。横一村将稻田建成HI稻星球,分为休闲旅游区、稻田研究区和稻田运动区。苗木管理室改造成研究中心,经常组织一些传统农业和智慧农业活动,如水稻生长、割稻、打稻等。

横一村:走“绿色+农文旅”模式

1000亩良田采用数字农业管理,只有4名农业管理人员可以在手机上检测水稻的生长情况。在稻田的运动区,有一条数字跑道。在起点输入你的个人信息,你不必在跑步时带手机。智能数据采集安装在跑道上,可以捕捉跑步轨迹、卡路里消耗、里程等,然后通过大数据返回到手机上。

从卖“产品”到卖“产业”

横一村:走“绿色+农文旅”模式

大武坑自然村,全村开展了绿色工程,是横一村美丽庭院建设的标准庭院板块。当时,人们不愿意拆除墙壁。传统的概念是,墙越高,家里的财富就越好。因此,村里最初组织每个户主到余村等地进行调查,做思想工作,接受新的概念。

村里的日常垃圾采用“四定一撤”,即定期、定点、定人、定车、拆垃圾桶。垃圾车每天早晚到达交付点一次。村民可以每天积累积分倒垃圾,积分可以兑换肥皂、餐巾纸、洗衣粉等日用品,调动人们的积极性。

随着村庄环境的改善和游客数量的增加,村民们也开始将农舍改造成农舍、民宿、茶馆等。

横一村:走“绿色+农文旅”模式

从卖柿子到卖“风景”

梅里自然村有1500多棵古柿子树,其中树龄最高的有600多年,树龄最小的有100多年。每年都会结合柿子元素举办一些活动,比如每年10月举办柿子节。前两届柿子节是摘柿子卖柿子,让游客体验采摘的乐趣。后来发现老百姓卖不完的柿子都浪费了,柿子节周期比较短,很难形成产业结构。

如今,梅里自然村采用“不摘柿子,卖风景”的模式,柿子挂在枝头做景观,拍照打卡。这大大延长了柿子节的周期,从原来的一周延长到三个月。游客数量也从1万人增加到20多万人。道路两侧还将设置一些共富摊位,供村民出售自己的土特产品。柿子树下,他们还种了茶,吸引社会资本通过筑巢吸引凤凰来开设网络名人茶馆。

横一村:走“绿色+农文旅”模式

建稻田小火车

鸭棚咖啡,前身是村里50多岁的老党员养鸭的鸭棚。当时改造的时候,鸭棚的元素也被保留了下来。让年轻人有坐在鸭棚里喝咖啡的感觉。鸭棚咖啡和周围的稻田区块形成了HI鸭部落。五一、十一等节假日,组织一些农活,如一套鸭子、赶鸭子等。

鸭棚咖啡最突出的特点是稻田火车。稻田火车也有一个特别之处,那就是它是建立在沟渠之上的。以前的沟渠是垃圾丛生的地方,村里每年要清理4到5次,每次要花2万左右的清理费。如今,在沟渠上修建了小型火车轨道,不仅不占用土地建设指标,防止垃圾的产生,而且节省了清理成本,使沟渠能够发挥其原有的作用。它还可以为村集体创收。旺季,小火车一天能带来1万元左右的收入,全年能为村集体贡献20-30万元。

横一村:走“绿色+农文旅”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