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番仔楼建筑代表

番仔楼是闽南民居建筑的中西结合。番仔楼是闽南洋楼的名字。番仔楼多为民国时期,由闽南南洋归国华侨建造。由于中西结合的建筑风格与闽南传统古民居完全不同,建筑材料大多直接从南洋运输,因此被称为番仔楼(番仔是闽南过去对南洋人的贬义)。

闽南番仔楼建筑代表


石狮永宁杨家大院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泉州石狮永宁镇,年轻的杨邦军跟随叔叔和兄弟加入下南洋队伍,前往菲律宾谋生。


爱拼才会赢,杨邦俊与族人在异国从码头装卸工做起,几经波折,艰辛创业,杨家族人成立了经营烟草业、卷烟业的杨梭公司,他们的名字也传遍菲律宾的大小角落。


杨家大楼写下了这段不平凡的岁月。


杨家大楼主楼


杨家大楼位于石狮永宁镇后杆柄村,被称为番仔楼博物馆。建于1929年,建于1933年,当地人称之为99间。


然而,实际房间的数量并不多。杨家大楼总房间170多间,建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被誉为泉州最大的华侨民居之一和民国时期闽南华侨建筑的典范。

闽南番仔楼建筑代表


闽南番仔楼建筑代表


在杨家最美的时刻,人丁兴旺的时候,有四代同堂,直亲人口200多人,佣人100多人,共有300多人。外国建筑屋顶的亭子里挂着一个大铜钟。的时候会有人撞到通知,可谓钟鸣鼎食。


南安新林路大厝


清咸丰年间,南安市新镇人林路年轻时在码头当搬运工。有一天,他躲在商船上去了新加坡。后来,他遇到了一位美国建筑商,包括一小部分项目。从那时起,他发财并在新加坡建造了许多重要建筑。



1908年,林路在家乡亲自设计建造了一座半宫殿式住宅,中西结合,独特,即林路大厦。中间是主房子和重叠的建筑,两边是祖先的大厅和书房,共有99栋房子。主体建筑于光绪34年(1908年)竣工,所有项目直到中华民国初才完成。建筑材料采用钢筋、水泥、红砖、釉瓦,无杉木,开启泉州新建筑风格


闽南番仔楼建筑代表

林路大厝南洋地砖


南安一带曾流传“有林路富,无林路厝”的谚语,意思是你可能和林路一样富,但不可能有林路这样的大厝。


泉州晋江志成兄弟楼


闽南番仔楼建筑代表

民国时期,志北和志端兄弟在菲律宾生意兴隆。民国23年7月(1934年),他们回到家乡泉州晋江五坑村,建造了一座占地两亩五分九的番仔楼,又称霸土楼。民国24年12月竣工,拱门名为拱辰别墅,屋顶牌匾名为志成兄弟楼。



当时,这座建筑在泉州引起了轰动。许多外国人来参观这座建筑的材料。从国外进口的马标牌水泥和大力士牌钢筋均选用。吕宋的锌管和柱面采用上海云石配色抛光,汕头额绿瓷栏杆和冷杉材料均分为柴火,甚至建筑师也由香港和欧洲聘请。


闽南番仔楼建筑代表


材料总成本2.15万元,建成后约5万元。志成兄弟楼有闽南特色红砖楼,中西结合各种造型精致的水泥浮雕、石雕、木雕等雕刻。独特的建筑结构和139扇门林立,约有50间房间,规模大,建筑宏伟。



以上是闽南番仔楼的建筑代表。番仔楼集闽南传统古民居和南洋建筑的优势于一体。由于设计师的建筑理念不同,工艺价值高,各种石雕、砖雕、彩画、拼砖、灰塑令人惊叹,是闽南侨乡的建筑瑰宝。


以石狮永宁镇丰富的番仔楼风格和内涵为代表,以闽南泉州的数量和精品店为代表。


番仔楼不仅建造精美,而且富含闽南华侨南洋辛勤劳动的辛酸血泪!每一栋番仔楼都是一个离别、离开家乡、白手起家、回到家乡的故事。闽南人毫不犹豫地走向海洋,在国外努力工作,努力工作,回到家乡,而他们家乡的番仔楼是闽南人赢得百年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