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川阁位于武汉市汉阳龟山东麓玉功集,北临汉水,东临长江,与武昌蛇山黄鹤楼隔江相望。它是武汉唯一一个站在河边的名胜古迹"楚天第一名楼"之称。青川阁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公元1547-1549年),是汉阳县太守范格在修建禹姬宫(禹王庙)时建造的。它被命名为唐代诗人崔浩的《黄鹤楼》中的青川历历汉阳树,草木繁茂的鹦鹉洲诗。
青川阁占地约1万平方米,平面呈三角形。由青川阁、禹姬宫、铁门关、朝宗亭、楚波亭、荆楚雄风碑、禹碑亭、禹碑、敦本堂碑、牌楼、临江护岸、曲径走廊等十多座附属建筑组成。
青川阁是一座原汁原味的楚地建筑,再现了楚人依山筑台、在台上筑亭的雄伟风貌,充满了楚文化的浓郁气息。两层飞檐四角铜铃,在风中响起;大脊两端的龙饰,凌空卷曲,神采飞扬;素净的粉墙,灰色的筒瓦;两层走廊,圆柱朱漆;斗拱梁架,全画;对联牌匾,字字贴金。
禹姬行宫(禹王庙)是武汉历代祭祀大禹治水的庙宇。南宋绍兴(1131)年司农少卿张体仁创建,是武汉现存不多的具有代表性的清代木结构建筑。元大德八年重建;明天启年,将大禹庙改为禹姬宫。在原祭祀大禹的基础上,将祭祀后姬、伯益、八元、八凯等先贤。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重建现有建筑,1984年按"保持现状,恢复原状"修复的原则。
铁门关
铁门关建于三国时期,吴魏相争。从三国时期到唐初几百年,铁门关一直是武汉重要的军事要塞,经历了多次攻防激战。唐武德四年后,汉阳建砖城后,铁门关的军事作用日益削弱,成为文化经贸交流的重要渠道。明末,铁门关被毁,清初在残存的土基上建关帝庙,民国初年因战争,铁门关遗迹与庙宇一起成废墟。铁门关于1990年重建。复建铁门关占地800平方米,高26米。关墙由红砂石制成,城墙内部结构为钢筋混凝土,关闭城楼翘檐,翼角升起,表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格。
楚波亭
楚波亭建于明代,为纪念大禹治水而建。重建于1986年,是平面扇形的暖亭。
朝宗亭
据说大禹治水在这里取得了成功。·禹贡有句话叫大禹治水江汉朝宗于海。清末在武汉设立"江"、"汉"、"朝"、"宗"四关,管理长江、汉水水运输,即源于此。
荆楚雄风碑
清朝乾隆三十五年刻有荆楚雄风碑,为荆南观察使李拔所书。碑文旨在赞扬荆楚人民与洪水的顽强斗争精神。
禹碑
禹碑传说,大禹治水成功后刻石纪念。碑文77字,奇特难识。意思是禹治水,让人安居乐业。碑亭东面的禹碑刻于清乾隆35年(公元177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