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古建筑中的儒家文化思想

紫禁城是明清皇帝统治和生活的地方。城市建筑不仅在形式和结构上表现出皇家风格,而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体现了和谐的思想。其典型代表之一是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紫禁城古建筑中的儒家文化思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是最具影响力的主流文化之一,自汉代以来对封建社会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明显的影响。长期统一中国古代社会思想领域,对皇帝治理国家、维护政权起着明显的辅助作用。


儒家文化的和谐思想的内涵丰富复杂,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以“内圣外王”思想为核心,追求德行的完善和人的道德价值实现,主张“义以为上”的道德取向,重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适宜性和协调性,是封建皇权发展而成基础理论和思想。下面以紫禁城古建筑命名为例,对其中体现的和谐思想进行探讨。



一、内圣外王思想


“内圣外王”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思想最早见于战国思想家庄子所着《庄子·世界篇章。书中载有:圣有所生,王有所成,都源于一。这句话的意思是古代圣人和王者都有共同的来源,这就是道。书中还有: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世界各地的人为所欲为。


这句话的意思是,内圣外王的道法是高尚品格与政治抱负的结合,低调含蓄。世界上有不同的人追求它。这种内圣外王思想后来逐渐成为儒家思想追求的崇高境界。其中,内圣是指道德修养达到圣人境界,外王是指具有较强的执政能力,可以执行王道。《论语》·宪问还提到修身以安人民。


其中,修身养性是内圣的体现,安民是外王的体现。内圣和外王相辅相成,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内圣是外王的必要基础和前提,外王是内圣的合理化结果。


儒家思想内圣外王表明,只有在不断提高自身修养的基础上,才能管理好国家,实现国泰民安的功绩。紫禁城部分古建筑的命名充分体现了内圣外王的和谐思想。


1.内圣思想。紫禁城部分古建筑的命名体现了内圣的思想。比如养心殿是清雍正及以后皇帝的宿舍,位于紫禁城西北部(乾清宫西侧)。养心殿的养心源于养心不善于寡欲(见《孟子》、《全心全意》),意思是控制欲望的做法是修心养性的最高境界。


养心殿庭院西暖阁有一个面积不到五平方米的空间——三希堂。乾隆皇帝是乾隆皇帝的书房。建筑牌匾上的文字三希堂,三希堂,即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起源于北宋哲学家周敦颐写的通书·志学意味着士人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圣人,圣人希望通过进一步的努力成为圣人,圣人也希望通过努力成为知天之人。乾隆帝希望通过“三希”的命名,来鼓励自己不断进取,达到“内圣”境界。乾清宫西侧有一个小宫殿,名为弘德殿,曾是清朝皇帝读书、办理政务的地方。


弘德一词中,弘起源于儒家经典《尔雅》中的弘、大也;德起源于赵国思想家荀子的荀子·非十二子不知道就问,不知道就学,虽然能让,然后为德。弘德的意思是弘扬高尚品德。弘德殿前有奉三无私的匾额,后室有太古心殿的匾额,后东室有怀永图的匾额。


这些牌匾的命名体现了皇帝修养和不断自我完善的理念。另一个例子是位于乾清宫西侧的茂勤殿。它曾经是明清皇帝管理和学习的地方。它的建筑被命名为茂勤。茂勤是勤奋的意思,茂勤是勤奋和勤奋的管理。上述紫禁城建筑的命名体现了皇帝的内圣思想,也是紫禁城建筑儒家思想文化的体现之一。


2.外王的思想。对于紫禁城皇帝来说,外王的思想主要反映了皇帝的治国理念。紫禁城一些古建筑的命名体现了外王的思想,如前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命名。太和殿和保和殿的名字源于儒家经典《周易》中的保和大和乃利贞。


紫禁城古建筑中的儒家文化思想

其中,“大”表示“太”的意思,“太和”寓意宇宙间万事万物和谐而统一。保和是指神志专一,保持万物和谐。中和二字取自礼记`中庸:中也者,天下之本;和也者,天下之道。这句话的意思是鼓励皇帝不偏不倚地做事,遵守中庸之道,使世界上的一切都能繁荣昌盛。又如内廷后三宫的建筑命名,乾清宫、坤宁宫、交泰殿的名字都来自《周易》。

紫禁城古建筑中的儒家文化思想


《周易·大哉乾元,万物始,统天。这句话的意思是,宏大的乾元(天)之气是万物生长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而这种动力不断贯穿于上的道法。《周易·坤有:至哉坤元,万物资生,甚至顺承天。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了伟大的坤元(地)精神,地球上万物的生物得到了滋润和生长,这是对上帝表达意愿的呼应。


《周易·泰国有: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之气相交,双向互动,有利于万物的发展;国王经常利用这一法律来裁定执政法规,管理世界各地的人民,实现国家和平与人民的和平。可以看出,前三大殿和后三宫的建筑命名都体现了明清帝王的外王思想,即和谐符合自然规律。



二、天人合一思想


所谓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哲学普遍认为天可以指最高主宰、大自然和最高原则;合一是指对立双方之间的密切联系和不可分割的关系。这种关系具体体现在穷古今之变,即建立人与天的和谐关系。


儒家经典《周易》·系词中有:易之也是一本书,广为人知。有天道,有人道,有地道,三才两才,所以六。六,三才之道。这句话的大意是《周易》这本书包含了天、地、人的道理。如果三者结合,六卦就会出来。六卦没有其他用途,是体现这三种本质的方法。天人合一体现了宇宙中天、地、人的和谐思想。


紫禁城古建筑的命名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和谐。紫禁城这个名字的来源与天人合一的思想密切相关。在古代,皇帝被称为“天子”,皇帝的居所亦被称为“天子的宫殿”。中国最早的百科词典《广雅》有:天宫叫紫宫。唐晋书有:紫微垣十五星,一日紫微,天帝之座也,天子之所居。紫微星是北极星,位于中天,被群星包围。古人认为紫微星是天帝的居所,对应地面的位置,即皇帝的执政和居所,故称紫禁城。


另一个例子是乾清宫东阳台(配房)的中门是日精门,象征着太阳;西阳台中门的名字是月华门,象征着月亮;日精门和月华门命名,象征着紫禁城的地位可以与日月竞争。再如紫禁城东六宫之承乾宫,“承乾”即“顺承天意”之意;东六宫之景阳宫,“景阳”即“景仰光明”之意;西六宫之太极殿,“太极”即宇宙最原始的混沌状态,寓意对自然规律的顺应。上述建筑的命名与天体或自然运行规律密切相关,体现了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


三、阴阳协调思想

紫禁城古建筑中的儒家文化思想


阴阳理论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和谐观念的体现,即一切都是对立统一的,形成物质世界的运动,如《周易》·系词中有:一阴一阳之道,继之者善也、阳卦多阴,阴卦多阳、干,阳物也;昆,阴物也。阴阳合德,刚柔有体等。


很容易看出,阴阳是一种普遍适用的规律或规律。整个宇宙世界在阴和阳两种相反的力量相互作用下不断发展、运动、变化和更新。至于阴阳的具体内容,文献认为可以包括阴阳两种活力,也可以包括明暗、向后、刚柔、虚实、正反、运动、上下、凹凸等不同的物质性质,也可以包括天地、日月、男女等不同的东西。


一般来说,阳意味着阳光或任何与阳光相连的东西,如主动、明亮、男人、太阳、热、硬等;阴意味着没有阳光的黑暗或与黑暗有关的东西,如被动、黑暗、女性、夜晚、寒冷、柔软等;两者构成了相互补充的符号。紫禁城的一些古建筑,其命名巧妙地实现了阴阳协调的理念。例如,紫禁城东侧的建筑,如内左门、万春亭(位于皇家花园东侧)、文华殿(位于外朝东路)、承乾宫(位于内廷东路)、龙光门(位于乾清宫东侧)、日精门(位于乾清宫东南侧)等,建筑命名具有阳的特点。


相比之下,紫禁城西侧的建筑命名为:内右门(位于乾清门西侧)、千秋亭(位于御花园西侧)、武英殿(位于外朝西路)、易坤宫(位于内廷西路)、凤彩门(位于乾清宫西侧)、月华门(位于乾清宫西南侧)等。其中,左为阳,右为阴;春为阳,秋为阴;万为阳,千为阴;文为阳(文为春),武为阴(武为秋),干为阳,坤为阴;日为阳,月为阴;龙为阳;凤为阴。这种阴阳协调思想也体现了紫禁城建筑命名的哲学意境。


四、崇九思想

紫禁城古建筑中的儒家文化思想


古人认为九是一个不同的普通数字,充满了神秘感,因为它是由龙形(或蛇形)图腾演变而来的数字,具有神圣的含义。九是阳数的极数,也就是单数中最大的。《素问》中有天地之数,始于一,终于九,九意味着极限。


九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也有大之意,如中国又称九州、天高又称九天、深渊又称九泉等。与此同时,九也代表了数量。例如,民间传言紫禁城古建筑的房屋数量为9999间半(在古建筑术语中,四根柱子围成的空间称为一个房间,紫禁城实际存在的房屋为9371间),可以反映紫禁城古建筑数量众多。紫禁城部分古建筑的命名也通过数字九来体现其重要性和显著地位。可以认为,数字九是古代皇帝崇天思想与国家宏大思想的统一,也是一种和谐。


例如,紫禁城乾清门东侧有一个九清朝的房间,这是清朝更高级的官员等待皇帝接待和召唤的地方。九清一词始于秦汉,一般指各种高级官员。清朝九清主要有六个部门(官员、家庭、礼物、士兵、刑事、工人)、都察院、政府使司、大理寺主管等。另一个例子是紫禁城宁寿宫花园(今宝博物馆)入口50米处有一个东西方向的影子墙,叫做九龙壁。


九龙壁的壁芯雕刻有九条龙,中间是正龙,意思是皇帝;正龙两侧有四条升龙或降龙,意思是八旗官员。这里的九意味着极限。另外,九龙壁的屋顶有五条龙,五和九相结合,意思是皇帝有九五至尊的地位。

紫禁城古建筑中的儒家文化思想



五、三纲五常思想


儒家和谐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三纲五常思想。在《春秋繁露》中,西汉董仲舒提出君臣父子夫妻之义,都取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丈夫为阳;妻为阴。处理君臣、夫妻、父子关系的标准是三纲。其中,君为臣纲在三纲中的地位最为重要,其主要目的是神圣化皇权,宣扬绝对忠于君主的思想。


父子纲要求子女服从父母,是宣传封建社会孝道的体现;夫妻纲认为丈夫是妻子的标准,是封建家庭伦理关系的体现。此外,董仲舒还认为夫仁、友谊、礼貌、知识、信五常之道(汉书·《天人三策》56卷董仲舒传)。仁、义、礼、智、信从取其精华、有利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角度常理念。


其中,仁就是人道主义,义就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礼就是行事有据,遵守准则,智就是明辨是非,知识丰富,信就是诚实专一。紫禁城部分建筑的命名也蕴含着三纲五常的思想。


例如,紫禁城东区宁寿宫花园的皇极殿,其命名意味着皇帝是世界上地位最高的统治者,体现了君为臣纲的思想。紫禁城内廷区东西六宫有百子门、千婴门、礼斯门、林趾门;其中,礼斯一词源于《诗经》·周南·《诗经》中的李斯羽,沈;宜尔子孙,振振西一词出自《诗经》·周南·林之趾林之趾,振振公子,于哀麟兮。傻子指蝗虫,寓意多子;麒麟指麒麟,寓意子孙繁荣。以上四座建筑命名,蕴含着夫为妻纲的伦理思想。


又如位于紫禁城西区的慈宁宫,是皇太后安度晚年的地方。慈字,说文解字中有:爱也。从心兹声。疾之切”。宁字,说文解字中有安也字。从米,心在皿上。人的饮食器,所以安人。奴丁切”。慈宁宫在紫禁城的命名意味着皇帝对皇太后的尊重,宁意味着平静和平的生活,这是孝道思想的体现。历史上,明万历皇帝的母亲慈圣皇太后、清顺治皇帝的母亲孝庄皇太后、清乾隆皇帝的母亲崇庆皇太后都住在慈宁宫。乾隆皇帝以孝著称,尊母为天下圣母。母亲60多岁、70多岁、80多岁生日时,他们都加上徽章,命令四面八方来朝,庆祝全国。乾隆亲带领王子和孙子们跳舞。慈宁宫的命名是古代孝道的体现,也是儒家父为子纲思想的体现。


再比如紫禁城有很多建筑,名字里有敬字。偏旁苟和敬都含有自我反省和自我警告。尊重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出一种态度,即谦逊和礼貌;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出一种品质,即认真细致的奉献精神。紫禁城部分建筑的命名也有这种礼制思想。例如,位于建福宫建筑区的敬胜斋,敬胜意味着勤奋;位于武英殿建筑区的敬思殿,敬思意味着仔细思考;位于重华宫建筑区的敬意殿,敬意意味着尊重礼仪。上述建筑的命名也是儒家三纲五常思想的体现。


紫禁城古建筑的命名反映了相对较强的儒家文化,这些文化的本质包含了丰富的和谐思想,如内圣外王思想、天人合一思想、阴阳协调思想、崇九思想、三纲五常思想等。这些思想不仅是皇帝培养思想、公平合理执政的重要依据,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礼仪社会的思想文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