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佛寺建筑,我相信我们并不陌生。毕竟,佛教已经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在历史上,佛教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从汉唐到明清,我们保留了大量的佛教寺庙古建筑。这些古建筑现在遍布各大旅游景点,可以说是我们很容易接触到的建筑。但是你知道如何欣赏寺庙吗?寺庙的布局有什么特别之处?它背后的特殊含义是什么?
显然,如果你不知道,参观寺庙就不那么舒服了。一座千年的寺庙在你眼里可能是一座旧建筑。如果你对它有深刻的理解,那么当你再次触摸砖石时,这些建筑不仅揭示了跨越时代的技能,而且触及了你内心的感动,阅读数千本书旅行数千英里就是这样一个事实。
毕竟,建筑的作用不仅是生活,也是历史痕迹的载体。每个朝代都会在建筑上留下痕迹。我们只需要对建筑进行一点探索,就能从建筑中看到历史的过去、古人的思想和那些年的辉煌。
汉传佛寺的源头——从白马寺开始
我们所说的佛教一般是指汉传佛教。在中国,除了汉传佛教,还有南传佛教和藏传佛教。虽然佛教有2500多年的历史,但汉传的源头是西汉末,东汉初,从印度传来的佛教通过西域传入中国。但当时儒家还是主流,佛教并没有掀起太多的水花。印度僧人进入中国,只能用一腔热血游行化教,佛寺还没有出现。
然而,儒家思想是和平时代的主流,宗教的发展总是伴随着乱世。五胡乱让佛教看到了机遇,迅速在中国占据了一席之地。大量被战争伤害的人和对未来充满怀疑的统治者似乎在佛教找到了自己的家。为了向越来越多的信徒讲经,僧侣们开始在统治者的支持下修建最初的佛寺。
公元68年汉明帝时期,洛阳白马寺正式建成中国历史上第一座佛寺(现存白马寺是元明清时期的遗迹,但布局不变)。白马寺的核心理念是印度传统佛教思想的精舍。佛寺中间有一个院子,周围有一堵高墙,院子中间有一座塔。当需要讲经时,人们会聚集在中心的佛塔下。当时的佛塔是佛寺的核心,在魏书·《释老志》记载,佛塔上累金盘,下重楼,堂阁周回,一切佛事都围绕着佛塔展开。
白马寺的塔是中国化的。印度塔的原型是沙沙挡坡。它的形状就像我们看到一座圆形的坟墓,主要是为了放置僧侣的骨头、经文或佛教武器。佛教到达中国后,印度的沙沙挡坡与中国的阁楼建筑相结合,产生了我们常见的塔(舍利塔)。虽然塔的外观发生了变化,但它的作用已经几千年没有改变了。
佛塔有很多种,包括可以登录的木塔和仅供欣赏的石塔。同样,佛塔也不仅是汉代佛教的脉搏。印度佛教在其他地区的传播也与当地的各种佛塔相结合。东南亚的佛塔与中国的佛塔平行,但缅甸、泰国等国家明显受到印度边坡堵塞的影响,而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主要学习中国的佛塔。
汉传佛寺逐渐成熟——全民舍宅为寺的潮流
东汉末年,佛教在中国开始繁荣,此时佛教寺庙建筑仍处于原型。北魏时期,佛教传播迅速,逐渐进入千家万户。人们对佛教寺庙的需求越来越大。许多学者和富商开始把自己的房子捐给佛教寺庙,开始了全民舍宅为寺的趋势。
房子是寺庙时期,不需要选择地区铸造寺庙,只要在原住宅院建造塔,原建筑前厅作为大厅,后厅作为佛经,根据洛阳永宁寺考古发现,同时日本鸟寺建筑布局,佛寺后来有佛寺原型。
这些布局包括佛殿在中轴线上,位于佛殿前。北魏洛阳永宁寺的考古发掘证明,从寺门开始,建筑排列依次是寺门、佛塔、经堂。在《水经注》中,永宁寺的塔是这样记载的:水西有永宁寺,西平中创建。九层浮屠,浮屠下基十四丈,从金露盘到地四十九丈,取代都城,七级高广。
隋唐时期,佛教已成为一种流行的文化,从人民到统治者,都对佛教有着崇敬和信仰。依托唐代经济繁荣的优势,唐代开始出现大规模的佛教寺庙群落。这些佛教寺庙不再仅仅是一座独立的塔,大量的走廊宫殿使佛教寺庙壮观。
唐朝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来建造土木工程,大型佛教寺庙可以连续几英里,可以与明清紫禁城相媲美。从那时起,佛教寺庙就不再那么宏伟了。敦煌壁画保存了一些佛教寺庙的肖像。陈凯歌拍摄了由《恶魔猫传》建造的唐城。敦煌佛教寺庙壁画也有许多建筑和视角,这些佛教寺庙是对繁荣唐朝的真实写照。
中国人的生活习惯也使佛塔逐渐偏离了中心。佛塔不再是佛教寺庙的主角,庭院也不再需要有佛塔。宫殿(如大雄宝殿)已成为佛教寺庙的主体,佛教寺庙也从单一的庭院发展到更多的庭院。此时,佛教寺庙不再仅仅是宗教的产物,太平繁荣使佛教寺庙融入了更多的生活氛围,这是唐代文化的宽容和经济繁荣带来的。
汉传佛寺的形成——伽蓝七堂的建筑布局
我们现在的佛寺布局,我们现在基本上看不到,现在古寺佛寺,几乎都是经典的蓝七形状,所谓的蓝是和尚住在花园(印度和尚住在花园),我们可以理解为佛寺,七当然不是七座建筑,而是七座建筑。
伽兰七堂最早出现在宋代。宋代的佛教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限制,没有唐朝那么繁荣。虽然北宋大规模修建了佛教寺庙,但与唐代相比,它们总体上下降了很多。然而,由于隋唐时期佛教的繁荣,宋代佛教寺庙也开始适应社会,逐渐有了完善成熟的体系。大型佛教寺庙不再是宋代僧侣所追求的,小而完整是宋代佛教寺庙的本质。
在伽兰七厅的布局下,严格按照中国传统建筑的中轴线和对称布局,建筑的秩序感和功能也开始学习宫廷建筑。到目前为止,汉传佛寺的基本形状已经完全形成。中轴线上的建筑是建筑群的主体,山门依次更加雄伟,左右对称的布局增加了宗教建筑的庄严感。
明清时期,七大厅的功能逐渐明确,佛教寺庙没有多余的建筑,每个建筑都有固定的功能。中轴线两侧的建筑布局对称,整个社区更加规则。大厅已成为佛教寺庙建筑的主题,引领着佛教寺庙建筑的社区。中轴线附近有许多部分寺庙,僧侣的生活区也排列在中轴线的两侧。我们看到的大多数佛教寺庙都是这种布局。
我们可以看到的大多数寺庙和古建筑都是在明清时期建造或修复的。一般来说,我们从大门开始。我们常见的旅游顺序是山门、左右两侧的钟鼓楼、天王殿、正殿(大雄宝殿)、后厅、配殿、藏经阁(一般游客停止)。仔细想想你参观过的寺庙。是这样的顺序吗?那么这个七堂到底有什么意义呢?然后我们往下看。
所谓山门,其实就是寺庙的楼门,因为最早的寺庙大多在山上,久而久之就被称为山门。佛寺的山门不是一扇普通的门,只要稍加注意,就会发现山门其实有三扇门,这三扇门是宗教的。禅宗中,三门是三解脱门,我们称之为空门、无相门、无作门。中间最大的门是空门,我们经常听到影视剧中所说的逃进空门,其实就是走进寺庙的大门。
山门不是唯一的一个。共同点是它们不是普通人的门。这些山门往往与拱门、亭台楼阁和城市建筑相结合,使寺庙显得更加庄严,从而对佛教圣地产生敬畏。毕竟,佛教寺庙是宗教的产物,让人敬畏是主要目的。
当你进入山门时,即使你正式进入佛教寺庙,你的旅程也正式开始。如果是传统的伽兰七堂佛教寺庙,那么你首先会看到钟楼和鼓楼的左右两侧,进入山门面对点,你的右手是钟楼,左手是鼓楼,沿着中轴线对称布局。
钟楼和鼓楼是中国传统建筑,经常出现在建筑群的角落,如宫殿群(紫禁城)、古城(如西安、北京),作用是早上敲钟提醒你起床工作,晚上敲鼓提醒你快点睡觉,因为古代没有闹钟,钟楼鼓楼相当于公共闹钟,所谓的晨钟就是这样。
经过钟楼和鼓楼,我们进入了第二个中轴线上的建筑天王殿(第一个是山门)。天王殿通常类似于古人居住的房子。它通常供奉六位神,即四位天王、弥勒佛和韦陀。事实上,天王殿是因为四位天王的名字。
说到这里,我想提一下,四大天王原本是佛教守护神,而不是《封神演义》中的四大天王。《封神演义》是一部以道教为核心的历史小说。它的主要目的是宣传道教,所以几乎所有关于佛教的神在《封神演义》中都会被丑化。事实上,四大天王在佛教中的地位并不低。
然而,天王殿的真正核心人物不是四大天王,而是天真无邪的弥勒佛。弥勒佛放在天王殿里,主要是因为弥勒佛的外表深受人们的喜爱。一方面,它可以在山门的方向普及众生,另一方面,它可以更好地吸引人们来增加寺庙的香钱。弥勒佛后面有一个邪恶的菩萨。
这位菩萨是韦陀金刚。虽然他有一副凶猛的表情,但韦陀金刚本身就是一位护法菩萨,也是32位神将中的第一位。它的存在是保护佛教,减少恶魔和恶魔。所以凶猛的恶灵只是为了吓跑恶魔和鬼魂。他是一个非常善良的菩萨。
大雄宝殿是佛寺最重要的建筑。如果是中国传统建筑,大雄宝殿就是建筑群落的正殿,相当于明清紫禁城的太和殿。释迦牟尼佛通常供奉在大雄宝殿,释迦牟尼佛的两个弟子阿难和迦叶紧挨着释迦牟尼。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大雄殿都供奉释迦牟尼佛。有时当你进入大雄殿时,你会看到三尊佛。在这个时候,你不应该感到惊讶。供奉三佛一般指三世佛。三世佛并非全部相同。在特定情况下,它们将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根据空间(西方、中央、东方)分布的水平三世佛,另一种是根据时间(过去、现在、未来)分布的垂直三世佛。
大雄宝殿主佛两侧分布十八罗汉,主佛两侧分别有九个。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十八罗汉,这里就不多介绍了。
事实上,在参观了大雄宝殿之后,即使参观了佛寺的核心建筑,如果你稍加注意,你也会发现其他一些建筑,包括大雄宝殿后面的藏经阁。藏经阁里没有武术秘籍,但会有很多巨大的佛教经典。同时,佛教僧侣在举行法会时也会选择藏经阁,因此,这里一般拒绝接待游客。
除藏经阁外,还有许多其他配殿。这些配殿往往根据寺庙的不同属性供奉不同的佛陀。例如,有些被称为罗汉堂,有些被称为文殊殿和文殊菩萨。总之,这些配殿供奉哪位神仙菩萨取决于寺庙僧侣的心情。
写在这里,大概是对汉传佛寺的梳理。其实还有很多细节没有梳理,但我只能算是给大家扔砖引玉。佛寺建筑还有很多话要说。这里只希望读者在面对寺庙古建筑时不要感到困惑。如果你能把你看到的文章和你自己的旅行结合起来,旅行是不值得的。如果你能对读者有一点帮助,那么这篇文章就不是徒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