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崇福路的崇福寺。古名松湾,与开元寺、承天寺并称泉州佛教三大丛林,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崇福寺建于北宋初年。据《泉州府志》载,崇福寺故在城外,宋初陈洪进有女为尼,以松湾地建寺,拓罗城包之,名千佛庵。
清·晋江县志道光·卷69·寺观志·城中寺观·崇福寺载道:崇福寺,位于城东北角,名胜志寺。因此,在城外,宋初陈洪进有女为尼,以松湾地建寺。八闽通志:地有晋松四株,故名。拓罗城包,名千佛庵。
陈洪进原籍仙游,为人机谋善变。首先,我们将尽最大努力忠于留从效部下,提拔统一军使;留从效死后仅一个多月,我们就与张汉思诬陷从效之子绍凯反叛,导致绍凯合家死亡,从而夺取兵权;他还呼吁复兴闽王后代,招募学徒;后来,他智取张汉思,转而投靠南唐·李璟。雄据漳、泉的陈洪进终于在北宋初归顺赵宋,献漳、泉二州,被授予清元军节度使,进爵太师,权善一方。(泉州人名录·陈洪进、留从效)
陈洪进的女儿鄙视父亲的反复无常,决心逃进空门,虔诚地敬拜佛陀,以赎回父亲的罪行。陈洪进无法劝阻,不得不在泉州北角松湾古地修建千佛寺,俾使剪发的女儿在这里念经。
清·晋江县志道光·卷12·附古迹志坊·城中古迹·松湾,在崇福寺口,石刻';松湾古地';四字。有四株古松,相传东晋时物。老志谓,在虎头山,误。虎头山也有四株,大致相等。但是松湾字在崇福寺口。
第一次修建寺庙时,陈洪扩大了罗城,将寺庙圈入城市,重新挖掘了一条环城河,以便经常乘船来这里看望女儿。(泉州府城·罗城》)
但清·晋江县志道光·卷60·人物志·仙释还说:(五代)文矩,字历。言语成预言,历如券。言,历如券。品尝法庭法庭,轮竹杖进入。会有500名僧侣染时疫,文矩以杖次为第一,各随点而起。王审知很有礼貌,创崇福寺住在泉州。惠日禅师。(《泉州人名录》·文矩、王审知)
寺庙面积1万平方米。崇福寺的主要建筑包括天王殿、大雄殿、观音殿和钟鼓楼。现代住持妙月和尚前往菲律宾筹集资金进行改造。大雄殿、天王殿、法殿、仓库、斋堂全部恢复,钟楼、鼓楼、祖堂、报恩堂、客厅、亭台楼阁等都被增加。文化大革命期间,大雄殿被工厂占用,其余大部分被破坏。
大雄宝殿宽5开间22.30米,6深23.00米,占地513平方米。屋檐前有四根八角形明亮的龙柱,部分保存在北宋的木结构形式中。大雄宝殿对联,左边:没有这座大厦,先有这座寺庙,寺庙和大厦是终点。寺庙里建着观音,合郡的人民都很好。
寺院三宝
应庚塔
北宋建应庚塔·乾德初,位于藏经阁北侧。据说这座塔有应利斜之灵,斜向何方,方便五谷丰收,六畜兴旺,故名应庚。
清·晋江县志道光·卷12·附古迹志坊·城中古迹·崇福寺石塔:崇福寺石塔,世传是塔关城的废兴。历宋、元、明变迁时,往往侧若退,平治则正。国初(清初)·戊子(顺治五年,1648年),自丑(顺治六年,1649年),闽海波倾,洞塔倾斜。江南有士人避地,遇异僧谈居里所在。僧人问:‘崇福寺塔还存着吗?士人以颇倾斜对。僧人说:‘寺塔未倒塌,泉不应兵也,当速返居。’
甲寅(康熙十三年,1674年)之后,塔乃周正在基座上复生朴树。今天的根缠绕在一起,没有倾斜的问题。应庚塔高四丈,广二丈,八角七层,花岗岩实心楼阁式。每面雕刻佛像,略微倾斜,但持久不坍塌。它是泉州最早的石塔,比开元寺东西塔早。
除了类似于最近开元寺出土的小石塔外,七级细长的外形比例与闽南遗存的其他宋代石塔风格截然不同,属于福州和闽东的做法。
历经千年沧桑,越来越倾斜,2001年拆扶正重建。
千人鼎
据记载,千人鼎高可六尺,直径五尺,厚八分,传说可供千人食用。珍惜已经损坏了很久。
大洪钟
古泉州八景之一是崇福晚钟。崇福寺历史上以大洪钟闻名,北宋·至道(995-997年)年间曾因此改名为洪钟寺。清·晋江县志道光·《金石志》载道:巨钟,在郡北崇福寺,以铁为之,晨夕敲打,声闻二十多里。宋时物也相传。”清·晋江县志道光·卷69·寺观志·城中寺观·崇福寺载:寺有巨钟,明时寺废,为南安僧所得,康熙间复归。”
现有的大洪钟悬在钟楼,铸在明初·洪武20年(1387年)崇福寺修复后,由住持和尚警察募集资金铸造。钟面中间铸有《心经》全文和楞严咒;钟上铸明·洪武二十年七月,温州(平阳)黄宝起、陈显六造。
钟鼓楼上的铜钟是明洪武20年(1387年)铸造的纯铜,高2米,钟口直径1.27米,用1600多公斤纯铜铸造而成。铜质清纯,钟声响亮。据说从十里到洛阳桥,泉县诸寺巨钟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