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天童禅寺建于晋朝,有1700多年的历史。整个寺庙占地7.64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88万多平方米。有30多座大厅、大厅、建筑物、亭子、宣、寮屋和999间。
寺庙位于山峦叠叠的太白山下,群峰抱一寺,一寺镇群峰,东、西、北四面环绕着六座山峰。背枕巍峨的主峰太白峰;左边是东峰、中峰、乳峰;右边是碗盂峰,圆秀突起,形如覆钵,玉旗峰陡峭险峻,如景展扬。只有南面天阔山远,一条郁郁葱葱的松树大道迎接客人朝山芬芳。
天童禅寺现有规模,基本保持明季格局。整个建筑群布局严谨,结构精致,主次分明,疏密得体。雄伟高大的天王殿、佛殿、法堂、藏经楼、罗汉堂等主要殿堂依次位于靠山势建造的广阔台基上。一个大厅高于一个大厅,一步步升起,气势磅礴。按照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统建筑形式,重檐叠阁,画栋雕梁,庄严朴素,成为古刹的中轴线。
东西两侧有十几个僧房客寮对称分布,如新堂、伽蓝堂、云水堂、自得齐、立雪轩、客堂、祖师堂、供堂、静观堂、面壁居等。与主殿相呼应,相互衬托。此外,根据地形,还有钟楼、东西禅堂、戒堂、如意寮、御书楼、仓库、先觉堂、长庚堂、东桂堂、方丈堂等十余栋建筑,形成了壮观的建筑群。所有的宫殿和亭子都与走廊相连。只有一进入寺庙大门,晴天不晒太阳,雨天不走湿路,才能到达寺庙的任何地方,可见建筑商的独特创意。
宁波天童禅寺的历史渊源
天童禅寺自义兴祖师开山以来,历代相承,终于成了巍峨的立场。雄尊秀蔚,千对万基,规模宏大的禅宗十方丛林。
西晋永康年(公元300年),僧人义兴云游扬州部会郡县(即现鄞州)南山东谷,因爱其山水,在此结茅修炼。据说东谷附近没有人烟,但一个男孩每天都来给他工资。不久,精舍建成后,男孩对宜兴大师说:我太白金星了,因为大师忠于道行,感动了玉帝,命我化为男孩来保护左右。现在大功告成,特此告辞。言语男孩不见了。山名太白,寺名天童。
唐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法璇僧在太白山谷重建,名太白精舍,今人称古天童。
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僧宗璧、县聪等迁太白精舍于太白峰下即今天童寺,成为禅宗十方丛林。
唐会昌元年(841年)心镜禅师住天童寺,创建镇莽塔,寺院进一步扩建,宋代被列为禅宗五大寺院之一。
中国禅宗到宋朝日益繁荣,到南宋达鼎盛时期,天童禅寺也成为禅宗的名刹。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真宗帝授予天童景德禅寺。神宗帝即位后,召寺僧只白人禁问,三登高座。并在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赠送白金紫衣。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微宗帝赐唯白佛教禅师号,御制天童景德寺只白续灯录序。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正觉禅师继席,住山30年,复弘曹洞宗风,僧人常住千人以上,天童禅寺中兴时期。
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建成能容纳千人的僧堂,前后14间、20架、三廊、二天井,纵200尺宽16丈。然后扩大山门,成为巍峨的杰阁,安奉千佛。中建卢舍那阁,旁设五十三善智像,名为千佛阁。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右丞相永国公史浩奏请,孝宗帝翰挥太白名山四字赐寺。绍熙四年(公元1193年),虚庵禅师扩建千佛阁,鸠工材,历三寒署。扩建后的千佛阁高三层12丈,飞异,隐接云霄,宏伟甲东南。嘉定年间(公元1208-1224年),太师右丞相史弥远奏请定禅院五山十刹
元大德三年(公元1301年),成宗帝赐千佛阁为朝元宝阁,后殿。到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元良禅师重建朝元宝阁,为阁中铸造万铜佛,阁旁增设二楼,左鸿钟,右轮藏,烟云缭绕,金碧辉煌。有诗赞说:云从太白山开始,香从朝元阁上飘。到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顺帝授予元良禅师善感普光祥师号。
天下寺名在明洪武15年(1382年)成立时,被命名为天童禅寺,
清代与镇江金山寺、常州天宁寺、扬州高敏寺并称禅宗四大丛林。导游:建成后屡遭破坏,1631年(崇祯四年)重建,修建佛殿、天王殿、法堂、先觉堂等。,共有999座寺庙。
到了神宗年间,寺庙遭受了历史性的灾难。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7月21日,鄞县发生重大洪水、风雨突发、山洪爆发、天童禅寺倒塌、砾石消失。这是一个冬季住宅因怀在废墟上重建的宫殿。
四年崇祯(公元1631年),密云禅师住持天童,鼎力重兴。崇祯八年(公元1653年)修建佛殿、天王殿,再修建法堂、先觉堂、藏经阁、方丈殿;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修建云水堂、供应堂、延寿堂;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修建西禅堂、东西两客堂;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修建东禅堂、新堂、大光阁、返照楼,重建万工池,修建七宝塔。今天天的寺庙规模和格局奠定了基础。
现存铸于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的千僧锅,证明该锅直径2.36米,深1.07米,重4000公斤。
清顺治16年(公元1659年),世祖帝召寺僧道进行了法令,并赠送了三衣、黄衣、缘云缎袍。第二年,钱千两命重建佛殿,封道弘觉禅师号,并给银印,重402,方广三寸许,右为汉篆弘觉禅师印,左刻满文一行,赐三衣、五衣、七衣、黄祖衣、宫道袍、沉香色道袍、千衣、夹衣等。御书僧诗一首,说: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认得性,无喜无情。
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9年),圣祖帝给了天童寺皇家书金字心经宝塔,旁记了康熙二月南巡的中书。五月,又给了一卷金字心经、一首僧诗和四条白丝绸。寺庙前有清顺治皇帝的书敬佛碑、康熙皇帝的书名香清梵匾、雍正皇帝的书慈云密布匾。寺庙里有30多平方米的宋、元、明、清碑。
雍正十二年(公元1733年),世宗帝赐御书慈云密布匾额及柱联、赞释迦、观音诗。
光绪28年(公元1902年),禅宗和尚住持后,将十方丛林住持继承制度改为十方选贤制度,称为选贤丛林,是丛林住持史上的进步。
中华民国十九年至二十五年(公元1930-1936年),中国佛教界领袖圆瑛大师住持天童六年,使古刹更加壮观。他主持的大铜钟高2.76米,下口径1.86米,钟面铸81卷《华严经》,重1.5万斤。
新中国成立后,天童禅寺受人民政府保护,僧人殿堂功课,威仪整肃,参禅修持,不废古规。同时,弘扬农禅并重的优良传统,参与农业生产劳动。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寺庙很快被移动,佛像被摧毁。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拨款修复。古寺重辉,法炬复燃。整个寺庙的僧侣早上钟钟鼓,诵经佛教,参与禅宗,绍隆三宝,依法开展宗教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