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云居寺——古塔林立的千年宝刹

关于云居寺,先要说一个名为静琬的隋朝僧人。静琬,又名净琬,他有感于北周、北齐的灭佛政策,担心将来有一天悲剧再临,佛法湮灭,于是发愿将佛经刻于磐石之上,使之永世流传。静琬的这一事业得到皇室的大力支持,隋大业元年(605年),静琬于涿州白带山山麓开凿石洞,于洞内刻经。

房山云居寺——古塔林立的千年宝刹  第1张

贞观十三年(639年),静琬圆寂,由弟子们继续他的刻经事业,并将这一事业传承了数百年,直到辽代,方才完成大师遗愿。但是此地的刻经并未就此停止,辽金元明清,历代都不断有人在此进行着刻经事业,并且往往得到皇室的支持。到现在,此地总共刻经1122部,3572卷,大小石经版14278块,世称《房山石经》,此山也因之改名石经山。

云居寺,正是静琬于贞观五年(631年)所建。静琬建寺后,云居寺历代皆有修建。辽圣宗时期,已形成五大院落,六进殿宇的规模。可惜于1942年遭日军轰炸,毁坏严重。解放后,经两次大规模修建,现在的云居寺,再一次蓬勃起来,成为京西名刹。

云居寺坐西朝东,沿中轴线布局。现在的云居寺没有山门,第一间殿是天王殿,天王殿后面是毗卢殿。从毗卢殿北侧沿小路走进去,可以看到寺内收藏的一批古碑、古塔的残件。

再往前走,有三座塔,名为三公塔。云居寺除了石经,最著名的应该就是塔了。云居寺素有“塔林”之称,寺内及周围现存十余座古塔

房山云居寺——古塔林立的千年宝刹

这三座塔自北向南分别是溟波、圆通、了尘三位大师的墓塔。三人是清代云居寺的三位主持,不仅佛法造诣高深,而且对云居寺在清代的振兴有重要的贡献。三座塔均是砖石结构喇嘛塔,塔身雕刻有各种纹饰,很有清代特点,塔前均有石供桌。其中溟波塔保存较好,有方形的台基和须弥座,须弥座有一层束腰。圆通和了尘两位大师的墓塔下部损毁较严重,须弥座均不存,现用石块和水泥堆砌。

房山云居寺——古塔林立的千年宝刹  第2张

三公塔往南走上台阶就是云居寺北塔,北塔又称罗汉塔或红塔,是一座楼阁式塔和喇嘛塔结合的平面八角形砖塔。此塔的建造年代没有明确记载,林元白《房山云居寺塔和石经》一文推断,应与云居寺南塔同时,即辽天庆七年(1117年)。

此塔为“塔内有塔”的情况,下部为楼阁式辽塔,上部为后来包砌的塔顶。现在的北塔最底部是新砌的一层薄薄的的塔基,其上是须弥座。须弥座的底部有一圈小塔,每面22个,是烧制好的砖砌上去的。小塔两侧写“法舍利塔”。塔身写“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语出《佛说造塔功德经》。

房山云居寺——古塔林立的千年宝刹

再上是一圈束腰,每面三个壼门。损坏严重,大部分为补砌,只有少量存留雕刻。再上为第二层束腰,也是每面三个壼门。再上为一层平坐的斗栱,除转角铺作外,每面一个补间铺作。平坐上为楼阁式塔身两层,上层较下层略小。塔身东南西北四正面开拱券门,四隅面砖砌假窗。两层塔身均有平坐,平坐均有斗栱支撑。除第一层平坐的斗栱外,其它各层斗栱都是两朵补间铺作。铺作间的拱眼壁也有雕刻。第二层塔檐上为喇嘛塔顶的须弥座,每面两个壼门,再上为塔肚和塔顶。

北塔的周围还有四座小唐塔。西南角为开元十五年唐塔,开门朝南;西北角为景云二年唐塔,开门朝北;东北角为开元十年唐塔,开门朝北;东南角为太极元年唐塔,开门朝南。四座塔材质均为白色大理石,高约3米,形制均为平面方形塔,六层塔檐,是典型的唐代密檐塔。正门两侧各有一力士守门,塔身侧面有铭文,内部中空,壁上雕有佛像或供养人,尤以东北角的开元十年唐塔雕刻最为精彩。

与北塔中轴线对称的位置为云居寺南塔原址,南塔已经于1942年毁于日军炮火,现在于原处重建,据说是依据原南塔样式。南塔由辽代沙门绍坦发心修建,高30米,十三层密檐塔。静琬法师密藏于雷音洞内的佛舍利曾藏于此塔,故称释迦佛舍利塔。此塔被炸毁时,塔心脱落《石经寺释迦佛舍利塔记》,记载“此塔前相去一步在地宫有石经碑四千五百条”,成为发现辽、金石经的重要线索。

房山云居寺——古塔林立的千年宝刹  第3张

房山云居寺——古塔林立的千年宝刹

南塔南边不远是压经塔,压经塔建于辽天庆八年(1118年),名为《续密藏石经塔》。塔身上刻有《续密藏石经塔记》,阐述了静琬刻经目的,辽代诸帝支持刻经的史实,以及通理大师将大版改为小版、单面刻改为双面刻、变山洞藏为地穴藏的三项改革措施。

压经塔西面是琬公塔。琬公塔是静琬大师的墓塔。根据《静琬大师塔铭》记载,此塔建于辽大安九年(1093年),供奉大师的灵骨。塔正面刻有“开山琬公之塔”。

琬公塔旁边有一碑,名为《琬公塔院记碑》,立于明万历壬辰年(应是1592年),记载了达观真可大师被静琬的精神感动,在慈圣太后的资助下,赎回塔院,并参拜雷音洞,发现佛舍利的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