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阁、万佛楼、星明楼、钟楼、凯歌楼、鼓楼从南到北依次排列的古街,形成了六楼骑街的独特景象,让人流连忘返。在古街上,很难找到小剧场的表演。秧歌表演蓬勃发展,陕北的讲座令人陶醉……
近年来,位于陕西省北部的榆林市榆阳区,将榆林小曲、秧歌、陕北讲书、传统饮食等带有地方印记的特色文化符号带到了600多年历史的明清古街,不仅让市民和游客充分享受到了古城文化盛宴,也让古代文明在现代时尚的触动下焕发出新的面貌,成为榆林市全面推进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的又一创意。
榆林在小剧场演出
每个星期五,去古街的小剧场看演出,已经成为居民王叔叔打不动的必修课。喜庆舒适,永不厌倦看。王叔叔高兴地说,只要看那些唱歌的演员的外套和肩膀,他就会感到特别善良。
作为古街的土著人,王叔叔的生活和许多老榆林城的居民一样快乐。然而,舒适的生活让王叔叔经常感到空虚。小剧场的出现让我仿佛回到了以前和邻居们交谈的场景,非常简单但非常快乐。王叔叔说。
据了解,榆阳小剧场(地方戏曲传习所)每周五晚固定为群众惠民演出,是榆林市2017年开始实施的文化惠民项目,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演出票价低,群众只需花10元就可以去环境优雅的剧院欣赏陕北元素丰富、形式多样的文艺演出。该活动每月都在创新,表演效果和观众的反应越来越好。现已成为榆林当地著名的文化品牌,影响推动了全市的表演市场,形成了榆林小剧场表演的模式。
由于小剧场的到来,,也因为小剧场的到来,出现了热闹的景象,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据初步统计,截至目前,小剧场已演出57场,惠民1.9万人次。
每天看红火秧歌
下午1点,是陕北秧歌过街每天固定表演的时候了。身穿彩色连衣裙、手持舞扇的秧歌队一出现,就立刻吸引了无数人驻足观看。46岁的张设华是榆林市榆阳区秦河镇保宁堡继承老秧歌队的成员。刚扭完秧歌,她笑着说:我从小就喜欢扭秧歌。我每天都扭。我不仅锻炼身体,而且心情愉快。我很漂亮。
陕北秧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陕北高原流传的传统舞蹈艺术形式,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代表性。主要分布在榆林、延安、绥德、米脂等地主要在陕北春节、春节、秋季表演。自去年10月以来,榆阳区文化中心组织了陕北秧歌过街活动,使蓬勃发展的秧歌表演成为陕北榆林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热闹的秧歌表演,让老街的文化味道越来越浓,也让老街的人气越来越旺。62岁的林叔叔说,他每天都要去古街看秧歌表演,有时还会加入扭扭。据悉,陕北秧歌过街活动吸引了15万观众,外国游客和当地喜欢秧歌表演的人都可以参加。现在,秧歌在哪里,群众的目光就在哪里。榆阳区文化中心民间秧歌相关负责人表示。
为了使陕北秧歌更广泛地普及,地方政府不仅大力支持各秧歌队的乐器设施、设备和表演资金,还邀请专业教师对秧歌队员进行培训和指导。
听书醉人
在榆林,民间艺术家说平安书很受欢迎,这是陕北非常重要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说唱艺人手弹三弦,腿绑说板,凳旁放惊堂木等,有白有唱。每当三弦声响起,人们总是放下工作,奔跑告诉他们,帮助老人和年轻人从四面八方来欣赏精彩的说书表演。亲切的方言和悠扬的歌声总能让听者致力于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
陕北说书人刘先生说:陕北说书一般两三个人就能表演,有时候一个人就能表演。说书的内容大多是家长和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但都是合理的,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80后郝叶霞从小就喜欢听陕北的讲故事。只要她听说附近有讲故事,她就不想落后。在她看来,讲故事和人物特别生动饱满,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
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展陕北讲座,为群众提供周末听陕北讲座的平台,自今年年初以来,榆林在古街开设了陕北讲座,每周六晚上准时,免费开放,讲座内容包括金手镯玉环记、金筷子、七侠五义、包公案等传统剧目。到目前为止,已有20场演出,吸引了2000名听力爱好者。
榆阳区还利用庙会、市场等有利季节,在全区美丽乡村文明家园示范村巡回演出陕北讲书,助推风俗习惯。一年来,共演出40多场,惠及1.2万农村人。
传统文化的保护、继承和创新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参与。目前,榆林丰富的文化氛围已经形成,充分调动了参与各方面的积极性。旅游业在继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文化遗产需要旅游的载体来保护和继承,传统节日也是展示旅游文化的重要窗口之一。榆阳区体育广播电视局局长刘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