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一则“古村即将拆迁,文物谁来保护”的帖子在网络上引起多方关注。帖子中提及的贾兆古村位于清徐县城西南,因面临整村拆迁,村中现存20余处明清时期古宅院的命运引起了各方关注。为此,10月20日,记者驱车来到该村进行了采访了解。
这里与赵氏孤儿传说有关
从太原出发,沿307国道南行40余公里,会看到一个被众多现代化工厂包围的小村子,这就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贾兆村。
这个看上去毫不起眼的小村子,因保留着大量完整精美的古建筑宅院而在方圆百余公里内颇有知名度。随着近年来阳煤集团太化新材料园区的入驻,这些曾被文物部门挂牌认定的古宅院的命运引起了各方关注。
漫步村中,连片的古建筑随处可见,斑驳的墙壁上有些石雕已经模糊,黑漆漆的大门上门钉也已经发锈,透过瓦头上的衰草,可以清晰地分辨出砖木雕件上的精美图雕,彰显着一种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积淀。有人说,当看到这些古建筑的时候,眼前烟雾笼罩的天空似乎突然间蓝了许多。
翻开《清徐县志》,贾兆村赫然在目。传说该处为春秋时晋国大夫屠岸贾属地,屠岸贾陷害赵家,将赵姓满门斩于此地,取自己名字的尾字和赵姓,定名为“贾赵”村。据村里老人讲,“贾赵”曾分为东西两个 “贾赵”,春秋战国时,“西贾赵” 曾出过姓赵的宰相,后被“东贾赵”一位姓贾的大臣陷害,满门抄斩,整座相府惨遭火烧达半月之久,尔后由于赵家已无后人,此乃一大凶兆,后人为了盼来年有个好兆头,已无赵,但和兆同音,故更名贾兆。不管传说真假,充分说明了该村的历史悠久。而其与赵氏孤儿的传说有关,更增添了贾兆的一份神秘感。
清源镇村民岳喜福,是赵氏孤儿传说传承人之一,他说,春秋时代,晋国大臣赵盾辅佐晋襄公,使晋国逐渐强盛起来。晋襄公死后,其子晋灵公继位,荒淫无道、残害百姓。赵盾多次劝诫,晋灵公不但不听,反怀恨在心,赵盾不得已出逃。大夫屠岸贾原是晋灵公的宠臣,一贯助纣为虐,对赵氏家族恨之入骨。他对景公进谗言,将赵家上下三百余口押到贾兆村全部杀死。
“除了当地贾兆村村名的来历,邻村北村还有传承了千年的大王庙火,每年农历七月十一日会有传统庙会。此外,清徐县清源镇平泉村、清源城区赵家街,东于镇赵家山等一系列与之传说相关联的地名,都印证着‘赵氏孤儿的传说’发祥地在贾兆村。”
凤上龙下,贾兆有太多解不开的迷
赵氏孤儿的传说,印证着贾兆的独特文化传承,更令人称奇的是村中那些连片的古宅院。脚下是被硬化的水泥路,身旁是庄严厚重的古宅院,时间的交叉穿越在这个小村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说起这些古迹的发现,还得追溯到2008年9月19日,当时太原市文物普查队在该村普查时,发现许多不同时代的古民居,以明清时代居多。特别是一座郭家古宅,是保存非常完好的民国时期民居。
该民居为三合院,坐北朝南,砖雕垂花门上雕饰人物、花卉图案,正房平顶五间,女儿墙上砖雕葡萄等饰物,明间前檐设卷棚歇山顶抱厦,异形斗拱,博古图案木雕挂落,额枋彩绘鱼等纹饰。东西房各为五间,单坡硬山顶,平板枋上置木雕花卉垫木,额枋彩绘大部分清晰可见。该院保存完整,木雕、砖雕、彩绘精美,极富地方特色,为民国时期代表性民居,这些民居都是研究地方民居建筑艺术的实物资料,非常难得。“和山西其他的知名大院一样,这里的民居也是随晋商发展而来的,民居大多围绕着一个人或一个家族建起,流传特有的姓氏、家族文化,形成鲜明的文化传统。虽历经岁月沧桑,但那些门楣上的招牌,依稀能辨认是哪家的宅院,这成了千年古村贾兆一道独特的明清建筑风景线。”山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庄志明说,贾兆的民居之所以独特,不但在于其民居的数量多,其独特的砖雕、木雕、泥雕更匪夷所思,至今让人琢磨不透。
那么,贾兆的民居雕刻究竟有哪些独特之处呢?我们就从接下来庄志明的讲述中一探究竟。“在这个村里的雕刻中,见到最多的是龙,这是令很多考古专家百思不得其解的事。因为按照古时的规定,普通老百姓家是不能雕龙的,可是在清徐贾兆古村里却有好多龙,栩栩如生,非常生动,难道是龙给这个村落的贾家带来了灾难?所以后来的建筑把龙都雕到了屋檐的下方,把龙压在了下面,让此地无法再出龙脉?”庄志明告诉记者,民居上雕龙本已不可思议,更让人称奇的是,位于西大街20号的贾家宅院里,把龙都雕到了屋檐的下方,屋顶正上方则是一只腾飞的凤凰。这种凤上龙下的做法,在当时更是犯了大忌,着实令人费解,也让考古专家摸不准建造者的意图。“当地人也只是听年老的人说,要把龙压在下面,让此地无法再出龙脉。可是这龙脉一说又出于何时何处?这个谜题至今无人能解。”
除了无人能解的诸多谜题,更为珍贵的是在这里不仅发现了砖雕、石雕、木雕、还发现了罕见的泥雕,这在山西的古民居里是很少见到的。
古建保护如何避免拆迁困境
古老宅院讲述那些过去的事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记者的母亲是土生土长的贾兆村人,这个古村庄,也承载着记者本人的一段关于童年的记忆。由于父母忙于生计,记者从小在姥姥家长大,曾在贾家宅院里住过几年时光。
故地重游,老人虽已逝去多年,但透过房檐上那些精美的砖雕和门前那座巨大的照壁,儿时情景却恍如昨日。没有电视,没有手机,童年最大的乐趣,就是在繁星点点的晚上,坐在古老的院子里,听姥姥讲述过去的事。
此刻站在院子里,两个幼童正在骑自行车玩耍。穿过院门,一面影壁上面雕刻的两只鹿与鹤,似乎正在松树林里寻觅着什么,或抬头仰望天空,或展翅高飞,细细看去,仿若有黄土的烙印。“这都是砖雕,当年破四旧时,老人们用石灰黄泥将那些绘画雕刻覆盖住,然后再用毛笔写上时新的标语口号,使得造反派无可奈何。”宅院的主人贾大爷是老相识,他告诉记者,关于这座院子的具体建造时间不知道,但至少有 300多年历史了,其祖上就居住在这里。“我在这儿住了30年,房子从来没有修过,住起来冬暖夏凉,现在孩子们虽然都在太原市里上班,但是一到休息日也都愿意回来小住两天。”
今年70多岁的老书记王春德告诉记者,贾兆村保存较好的还有两处更大的王家宅院。在他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位于北大街68号的王家宅院,从大门进入,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典型的晋派砖雕,上面有梅花鹿、仙鹤、松树等,影壁上方则是几个间隔的蝙蝠雕刻。一路向里,可以看到前后两个套院,走到尽头,旁边还有一个侧门,穿过侧门,又是一个独立的小院,里面有一栋二层堡垒似的砖砌房屋。“听老一辈人讲,明清时期,王氏家族的人就开始走南闯北外出营生了。尤其在东北,开了醋坊、酒坊,颇受当地人喜欢。祖辈们发财后,就将原来的宅院翻盖,大多是几进几出的院子,每户都有东西房,在大门口还有类似于现在传达室功能的小房,供下人通传。”王春德说,随着晋商的崛起,村里建造大院、寺庙蔚然成风,方正的四合院到处林立,一条条用砖瓦建筑的大街随处可见,素有“小太谷”之称。
王春德还告诉记者,在贾兆村内,类似这样的宅院约 24处,其中以张、王、郭三家最为有名,此外,还有贾家、牛家宅院,数十座宅院几乎遵循同一结构和风格。
文物不能拆迁,将原址保护
由于阳煤集团太化新材料园区的入驻,贾兆村面临着整村拆迁的命运。自从拆迁的消息传出后,村里昔日的宁静便被打破了。“前段时间开始,陆续有文物贩子来村里收购砖雕、木雕,这是我们祖辈的东西,传承着我们的记忆,也是我们的根,我们不希望看到这些古建筑就这样被拆掉。”王春德说,目前虽然很多古宅都没人居住,其主人也大多在外谋生,有的已经断了联系,但祖辈留下的文物不能丢掉,因为这也许是最有望留下来的贾兆村给世人的最后一点记忆了。“现在村民们都关心着自己家的拆迁利益补偿,很少有人注意这些古宅院的命运,看着他们,总感觉越来越像被儿女抛弃的孤寡老人,希望你们媒体能帮忙呼吁呼吁,别让这些百年建筑毁在拆迁中。”
老人的担忧让人们担忧老宅的命运,那么,这些被认定为太原市文物保护单位的宅院将何去何从?
记者随后咨询了太原市文物局,该局相关负责人明确表示,一旦被认定是历史文物,就不能随便拆除,如果要拆,必须事先与他们取得联系,太原市文物局将与清徐县文物局具体协商如何保护。此后,记者来到了清徐县文物局,据该局一位魏姓工作人员介绍,清徐县文物局之前已委托山西省古建研究所制定了一套详细的保护方案。在该方案中记者看到,贾兆村的这些民居古宅将不会随着村子的拆迁而搬迁,将采取原址保护的办法。“国家法律里不存在保护性迁建这一说法,迁建都会对文物有一定的损坏,不利于古建筑文物的保护,这也是我们采取原址保护方案的初衷,至于很多人关心的村子拆迁后,古建是否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问题,县里已经做好了详细规划。总之,我们对于过去的一些破旧而古老的建筑不可掉以轻心,在当前扩建开发和拆迁过程中,更不能轻言抛弃。”
中国平均每天都有 80到100个古村落在消失,这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的统计。他曾痛心地说,“我们发展的速度太快了,对精神文化没有顾及到,这个是历史的遗憾。我们不能再有损失,要把文化遗产留给后人。”诚如冯先生所言,我们希望更多像贾兆村古民居一样的文化遗产能避免时代拆迁的命运,将它们留给后人,光耀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