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18日在北京宣布,历史上曾有十位清朝皇帝居住执政的著名宫殿养心殿将迎来“研究性修复”,“从修缮工程走向技艺传承。”
养心殿主体建筑是明代官式建筑的遗存,同时仍保留清代雍正皇帝以后各个不同时期的原状陈列,是研究清代工艺美术发展及清代帝后理政及寝居空间的珍贵史料。值得一提的是,养心殿内现存各类室内外陈设1890件,涉及铜器、玉器、瓷器、木器、书画、古籍等,著名的“三希堂”正是位于该殿西侧。
据故宫博物院古建部主任方遒介绍,养心殿区域的建筑长期以来未进行系统的修缮保护,保存现状较差,“墙体空鼓、风化情况明显,油饰保存较差,油皮普遍粉化失光、个别油饰地仗龟裂、油皮剥落、地仗剥落见木骨,室内顶棚裱糊大面积撕裂下垂、脱落,暴露白樘篦子木棂条等。”
此次修缮,故宫博物院将研究“研究性修复”的策略、技术方法和实现途径,单霁翔指出,“研究性修复”的目标主要有五个,一是恢复并延续养心殿区域的健康状态,改善文物保存环境与观众参观质量;二是探索研究性保护修复的方法与策略;三是探索多学科合作修复的途径;四是联合建立官式古建筑传统工艺材料基地;五是建立工匠招募、考核与培训机制。
“简言之,我们在整个保护性修复过程中,要将养心殿修复当作科研工作、文化工程来对待,当作整体项目来运作。”他表示,修复期间计划将恢复古建筑“八大作”,即瓦、木、土、石、搭材、油漆、彩画、裱糊的匠师培养机制,预计整个工程会在2020年前完成。
此外,单霁翔透露,养心殿内的文物由于一直都陈列在原处,甚至在库房都没有专用囊匣,因此修缮期间,故宫将会在首都博物馆设立专题展览,很多文物都将在此展中得以与观众见面。
坐落于紫禁城后部乾清宫西侧的养心殿,因为承载过太多的历史而备受游人青睐。然而从10月8日起养心殿开始闭门谢客,这引起了人们的猜想。昨天(18日),故宫博物院正式宣布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启动,这标志着年久失修的养心殿有望重拾往昔的庄严面貌。
养心殿始建于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是清朝最高权力中心所在地。清朝共十位皇帝曾先后在养心殿居住执政,是清代帝王使用时间最长的勤政燕寝之所。养心殿主体建筑是明代官式建筑的遗存,集中体现了清代建筑艺术中满蒙汉文化、佛教艺术以及西方文化的多元共生。养心殿的格局和陈设虽然根据不同时期有所变化,但是仍然保留着清代雍正皇帝以后各个不同时期的原状陈列,是研究清代工艺美术发展及清代帝后理政及寝居空间的珍贵史料。养心殿内现存各类室内外陈设1890件,涉及铜器、玉器、瓷器、木器、书画、古籍等,均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然而长期以来,养心殿区域超负荷接待游客,导致古建筑现状令人担忧。在有关资料片中可以看到,养心殿中部分建筑墙体开裂,油饰粉化失光,甚至室内顶棚裱糊大面积撕裂下垂、脱落,暴露白樘篦子木棂条等。另据统计,养心殿是观众参观的集中区域,每天约有1/3的观众会进入养心殿参观,该区域可供观众参观的面积仅1000平方米,最大瞬时承载量为541人,但在参观旺季的10时30分至15时30分的时段,养心殿中滞留人数经常超过800人,使参观安全难以保证,参观体验严重降低。
在清代档案文献中,留下大量与养心殿相关的营建史料。更为珍贵的是,已被列入世界记忆名录的上万件清代样式雷建筑图档中,有百余张养心殿相关画样、工程清单、随工日记等,忠实记录了道光至同光朝样式雷第五代雷景修至第七代雷廷昌主持养心殿内檐装修设计的全过程,是目前已知保存资料最完整的清代皇家建筑设计个案之一。正是基于此,故宫单霁翔院长表示,在整个保护性修复过程中,将养心殿修复当作科研工作、文化工程来对待,当作整体项目来运作。借助此项目,开辟文化遗产保护的新途径,建立工匠招募、考核与培训机制,建立官式古建筑修复材料供应基地,制定材料性能标准,为挽救濒临消亡的古建筑营造工艺、装修工艺以及文物修复工艺作出贡献。同时,计划恢复古建筑“八大作”,即瓦、木、土、石、搭材、油漆、彩画、裱糊的匠师培养机制,将文献研究、保护修复、检测分析、价值评估的专业梯队建设起来,为将来文物建筑遗产的保护储备新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