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世纪欧洲中国风建筑热潮

欧洲人口中的中国风来自法语Chinoiserie顾名思义,中国风格是指以中国传统文化或广义东方文化为基础,突出中国元素的艺术时尚或生活方式。它本质上是一种受中国设计技术影响的欧洲艺术风格,也被称为中国热。

十八世纪欧洲中国风建筑热潮

现代欧洲的中国风始于17世纪,在18世纪中叶达到了流行的顶峰,并在19世纪后逐渐消退。这种风格通常出现在室内家具和装饰艺术中,但也影响了建筑和园林设计

欧洲中国热的出现始于明朝中后期的隆庆开关。许多耶稣会士被中国传教,如罗明坚和利玛窦。他们中的一些人回到了欧洲,带回了丰富的中国知识和杰作,使欧洲人对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700年,法国皇帝路易十四穿着中国服装,乘坐八辆轿车参加凡尔赛宫舞会,受到了极大的追捧。以洛可可艺术为代表的工艺和装饰,明显受到中国艺术的影响。

△Chinoiserie style建筑

最早受中国热影响的建筑是在路易十四大特里亚农舍,又称瓷宫,是欧洲第一个中式建筑,主楼屋顶装饰有大量的青白釉瓷砖,因为不适合法国寒冷的气候,不会被拆除,但在那个时代,大特里亚农舍迅速唤起贵族对异国情调的渴望,尤其是中国风味。

随后,在日耳曼巴伐利亚,伊曼纽尔、他的儿子和科隆大主教克雷门斯也提倡中国。伊曼纽尔命令人们在宁芬堡宫建造一座名为宝塔楼的中国茶馆。克雷门斯在布鲁克有一座宏伟的宫殿,叫做奥古斯都堡,其中印度油漆建筑的整个内部装饰模仿中国风格,克雷门斯还邀请了法国装饰大师弗朗索瓦到布鲁克,为狩猎花园建造了另一座印度建筑。但此时,由于对中国的了解有限,中国风格仅限于瓷砖、雕塑和室内装饰。

十八世纪欧洲中国风建筑热潮

△宁芬堡宫宝塔楼二楼Chinoiserie style装饰包括非常中式的油漆柜、花鸟画壁纸和天花板

十八世纪欧洲中国风建筑热潮

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一世正式将中国趣味建筑带到欧洲。有两件作品保存下来,一件是波茨坦无忧宫的中国茶馆。这座建筑由皇帝设计,建筑师约翰逊担任技术顾问。这座建筑是德国所有中国风格中最奇怪的一座。这座建筑金碧辉煌。浅绿色的墙壁交替出现在代表东方风味的棕榈树柱子上。镀金的人物雕像四周环绕。顶部是塔形锥形屋顶,象征着中国亭台楼阁。有一尊猴王雕像,由中国传说和想象力相结合。猴王手里拿着一个华丽的盖子,很舒服。虽然所有的雕像都穿着华丽,隐约有中国人的影子,但如果你仔细看,它实际上具有西方古典雕像的美学,有趣的艺术品。这座建筑在中国人眼里肯定不是很中国,但这座茶馆的中国元素是在雕像和装饰中隐喻的,而不是在建筑的形状中。

另一件中式作品是无忧宫北的宝塔。它被称为龙塔。它的形状大致模仿中国宝塔的拱窗和评分。四八层。每层的屋檐轮廓略凹。第一层和第二层屋檐的屋檐和角落装饰有16条龙。

△无忧宫龙塔

十八世纪欧洲中国风建筑热潮

18世纪上半叶,卡塞尔城的伯爵领主建造了一个完整的中国村庄,名为木兰。在这个虚构的村庄里,小桥流水,雕梁画栋。木兰是日耳曼土地上最后一首狂想曲,也是最大胆的作品。不幸的是,他没有留下来,只在录音和相册中看到。

之后,中式狂热追随者腓特烈大帝还在北欧设计建造了一座中式建筑,位于瑞典斯德哥尔摩卓宁霍姆宫,名为中式建筑。这座建筑非常成功。1753年建成后,腓特烈的妹妹瑞典女王路易莎·乌尔瑞卡赞不绝口,称之为真仙境,然后为了长期保存,将建筑的木结构改为石结构,保存至今。它的绿色屋檐有着鲜明的中国风味,而装饰则有中国风格和洛可可风格。

波兰国王奥古斯特二世也是中国时尚的狂热追随者。他的远东热情在德累斯顿酝酿了一种中国风格的宫廷艺术。为他工作的油漆艺术家、家具工匠和珠宝设计师都跟上了中国风格,为他创造了一个有趣的中国房间,并安排了大量来自中国的瓷器、油漆和其他产品。

十八世纪欧洲中国风建筑热潮

经过改造和扩建,奥古斯特修建的皮尔尼茨堡成为欧洲最大、最具中国风味和远东风味的宫殿建筑

十八世纪欧洲中国风建筑热潮

皮尔尼茨堡的主要建筑水景楼显然是按照中国风格建造的。其主要特点是弧形坡屋顶与中国建筑相似,民国时期很容易想到各种大屋顶民族复兴建筑。与印度土耳其建筑无关,在水景楼下,屋檐下,装饰着鹤、凤凰、宝塔,以及各种官方服装、伞东方形象,在建筑内部,墙上是中国风土人情的绘画,包括中国花鸟、儿童、文人和景观,宫殿还收藏了许多中国屏幕、屏幕等出口绘画。

△皮尔尼茨堡的中国风壁画

皮尔尼茨堡的项目一直持续到19世纪初。直到1804年,建筑师和园艺家克里斯蒂安还在皮尔尼茨宫建造了一个中国亭,代表着更真实、更可信的中国风格。这个设计很可能来自苏格兰著名建筑师威廉·钱伯斯勋爵的铜版画来了,钱伯斯亲自去过广州,抄写了大量反映中国建筑的作品,他唯一的作品是伦敦郊区邱园的中国塔,被普遍认为是18世纪欧洲留下的最接近中国建筑的例子。但就像克里斯蒂安设计的中国亭子一样,它只是模仿外观,没有结构和审美意义。但就像克里斯蒂安设计的中国亭一样,它只是模仿外观,没有结构和审美意义。今天的作品只能让我们想起历史上昙花一现的流行时尚,让欧洲人陶醉的中式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