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大量著名的古典园林,其中大部分是明清时期的遗物。中国古典园林的精髓集中在江南。前人有所谓的江南园林是世界上最好的,苏州园林是江南的评论。中国建筑业也认为,中国古典园林的精髓集中在江南,重点是苏州。大小园林和艺术造诣的精髓在当今世界任何地区都很少见。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苏州自春秋以来一直是中国南方的重要城市。它具有物质丰富、文化发达、风景秀丽的优越条件。自晋朝南迁至清朝以来,历代贵族官僚不断在苏州建设园林供他们享受。因此,现存的苏州古典园林相当可观。刘敦祯《苏州古典园林》一书中讨论的古典园林有15处(拙政园、留园、狮子林、沧浪亭、网师园、怡园、耦园、艺园、环秀别墅、拥翠别墅、鹤园、畅园、壶园、残粒园、王洗马巷)。
此外,江南其他地区和北方地区仍有一些著名的古典园林。北京颐和园、北海和河北承德的避暑胜地是北京最著名的古典园林。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的古典园林,无论是封建皇帝的皇家宫殿,还是官僚、地主、富商的私人花园,虽然由于地区和业主在政治经济上的地位不同,在园林规模、风格上表现出自己的特点,但都是为了满足封建统治阶级的快乐生活,在园林布局和景观艺术技巧上有许多共同点。这些共同点构成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诗情画意浓厚。从我们欣赏古典园林艺术的角度来看,应特别指出以下园林艺术技术。
首先,中国古典园林的园林景观主要是模仿自然,即利用人工力量营造自然景观,达到虽有人做,万自天开的艺术境界。因此,除了园林中的大量建筑外,还要凿池开山,种花种树,人工模仿自然景观,或以古代景观画为基础,参照诗歌的情调,形成许多风景如画的风景。因此,中国古典园林是建筑、山池、园艺、绘画、雕刻、诗歌等艺术的综合体。
中国古典园林的这一特点主要取决于中国园林的性质。因为无论是封建皇帝还是官僚地主,他们都渴望城市丰富的物质享受,想要寻求景观、森林和春天的幸福。因此,他们的园林,除了满足生活的享受需求外,更重要的是追求美丽的景观,以实现生活在城市中,仍然可以享受景观的乐趣。
其次,由于长期封建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中国古典园林大多是封闭的,即园林周围有围墙,园林内隐藏着风景。此外,除少数皇家宫殿外,园林面积一般较小。要在很小的范围内再现自然景观之美,最重要、最困难的是突破空间的局限性,使有限的空间呈现出无限丰富的景观。在这方面,中国古典园林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精髓。
一般来说,中国古典园林突破空间局限,创造丰富园林的最重要手段是采用曲折自由的布局,划分景区和空间,借景。
与欧洲大陆一些国家常用的几何图案相比,所谓曲折自由的布局。这种曲折自由的布局在面积较小的江南私家园林中尤为突出。它们强调幽深曲折,所谓景贵如深,不曲不深,就是这种手法。例如,在苏州大多数花园的入口处,假山、庭院、漏窗等常用作屏障,适当地阻挡了游客的视线,让人们一进入花园大门,只能隐约看到花园的一个角落,几经曲折才能看到花园的整个景观。
苏州留园以布局紧凑、变化多端、风景优美为特色,首先在园门入口处使用漏窗,强调园内的深度和曲折。至于公园的对景,不像西方公园的轴线对景方式,而是随着曲折的平面移动,依次展开。有些人在走廊两侧的墙上打开了几个美丽的窗户和洞门。当人们穿过它时,它就像一个取景框,把公园里的风景像风景画一样反射到美丽的窗户和洞门上。
至于景区和空间的划分,就是巧妙利用山水、树木、花卉、建筑等。,将整个公园划分为几个景点。每个景点都有自己的特色,重点突出能体现这个花园主要特色的重点景点。比如苏州最大的园林拙政园,包括中、西、东三部分,其中一部分是全园的精华。同时,水面积约占整个公园的五分之三,亭亭楼阁,大部分临水,造型轻盈活泼,尽可能透空,以尽收江南水乡的自然风光。公园空间处理,利用山、池、树、亭、亭,少用围墙。
因此,园处处沟通,相互穿插,形成丰富的层次。另一个例子是北京颐和园,规模大,面积约3.4平方公里。它可以分为许多景点,其中一些景点还形成了一个大公园,如和谐公园。但在众多景点中,昆明湖和万寿山是。正是这些重点景区构成了这些园林的主要特色。不管每个园林的大小,只要主要景区很有特色,即使其他方面稍有欠缺,也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至于借景的艺术手法,是中国古典园林突破空间局限,丰富园林景观的传统手法。巧妙地将园林以外或近或远的风景引入园林,成为园林的一部分。这种技术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例如,现存苏州古典园林中最早的沧浪亭,其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善于借景。因为公园门外有一股清水绕过公园,所以公园在这一侧没有建界墙,而是巧妙地将河水景观借入公园。
另一个例子是北京颐和园。为了借附近玉泉山和远西山的风景,除了充分发挥名为湖山真意的艺术效果外,还在其他方面进行了精心设计。比如颐和园西堤,除了六座形式不同的桥景外,没有高大的建筑屏障视线。昆明湖的南北长度也适合将园内所有可见的西山群峰倒映在湖中。同时,两岸桃柳恰到好处地挡住了围墙,园内园外的界限无形中消失了。西山的山峰、两岸的烟柳、玉泉山的塔影自然融为一体,成为公园的风景。公园的空间范围几乎扩大了,风景更加丰富。以万寿山佛香阁为近景,两堤玉泉山为中景,西山群峰为远景,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锦绣湖山诗情画卷。
在《园冶》一书中,中国古典园林的借景手法总结为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五种方法。上面提到的一些例子,主要属于借园外场景,是远借。所谓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主要是指园林内的借景。所谓邻借,是指园内距离不远的景物,相互映衬,相互呼应。如颐和园知春亭附近的亭、桥、柳、石等相互借用,显得协调而美丽。仰借一般是指园林中的碧空白云,或明月星等天象。然而,仰望山峰、瀑布、苍松劲柏、宏伟壮丽的建筑也可以称为仰借。
如果你进入北京北海公园的正门,你可以抬头仰望出类拔萃的白塔;俯借是指看湖光倒影、看池鱼游泳等。;及时借是指善于利用春天的花草、夏天的树荫、秋天的红叶、冬天的雪景、早晨的夕阳、晚上的夕阳……等等,可以及时借。比如苏州的网师园,精致深邃,园内重要景知识而闻名。园内重要景区殿春关是根据宋代牡丹诗中的两句话感谢化学工业的孤独,保留牡丹殿的春风,用春末的牡丹花进行景观。
第三,中国古典园林特别善于利用各种民族风格浓厚的建筑,如亭台楼阁、楼阁、亭台楼阁、亭台楼阁、亭台楼阁、轩、船馆、博物馆、桥梁等,结合自然水、石、花、木等,体现各种情趣。以普通亭、廊、桥为例,它们构成的艺术形象和艺术境界都是独一无二的。如亭,不仅造型十分丰富多彩,而且在园林中间起着点景和引景的作用。比如苏州西园的湖心亭,拙政园有洞天半亭,北京北海公园的五龙亭。
再比如加廊,它不仅是引导游客在园林中间游览的路线,也起到了划分空间、组合景物的作用。例如,当人们走在北京颐和园的走廊里时,他们可以欣赏到昆明湖的美丽风景;苏州拙政园的水廊轻盈优雅,人行其上,就像凌波漫步;苏州怡园的复合走廊用花墙隔开。墙上不同形式的漏窗(又称花窗或花墙洞)使公园有边界和边界,就像隔开一样。风景中有风景,小中见大,变化无穷。这种漏窗广泛应用于江南古典园林中,这是古代建筑师的杰出创造。
因为原本单调枯燥的墙面,经过漏窗的装饰,不仅增添了丰富的变化,而且不同的漏窗图案也成为了墙面上精致的装饰图案。通过巧妙运用漏字,景观更加生动灵巧,增添了无限的趣味。苏州西园和狮子林漏窗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至于中国园林中的桥梁,它以其丰富多彩的形式在世界建筑艺术中大放异彩。
最突出的例子是北京颐和园的十七孔桥和玉带桥。它们以其生动独特的造型装饰了颐和园的风景。此外,江苏扬州瘦西湖的五亭桥和苏州拙政园的廊桥是另一种风格,成为这些园林中最引人注目的园林之一(文字/河北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