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古建筑资源丰富,但说到安徽古建筑,大家能想到的可能就是,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或是江村、呈坎这些地方的白墙灰瓦,和那些屹立千年的马头墙,这没有错,是徽派建筑的代表,不过我们今天主要说的是那些低调而又珍贵的古建筑。
保存完好的古城墙之一
寿县 古城墙
寿县古城墙,位于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始建于宋,重建于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明清时曾多次修葺,已历经900多年。
寿县城墙有四门,东门称为宾阳,南称为通淝,西门称为定湖,北门称为靖淮。而四门的瓮城也依然保存。寿县城墙作为宋至清代古建筑,同时也是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与力量结晶的标志性建筑。于2001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2012年,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中国明清城墙”项目。
寿县古城墙特殊形制的古建筑设计构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城墙外侧壁脚处特设一道护城石堤,二是瓮城内外门向交角处理,三是城涵(水关)上建筑月坝。
寿县古城墙
是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与力量的
标志性古建筑景点
寿县地理位置重要
是兵家必争之地
公元383年
在寿县古城发生的淝水之战
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
以少胜多的战役
成就了风声鹤唳
草木皆兵、投鞭断流的历史典故
寿县城墙有四门
东门称宾阳,南门称通淝
西门称定湖,北门称靖淮
历代对其城垣修筑颇为讲究
屡毁屡建,日益坚固
省内少有的北方样式古建筑
亳州 花戏楼
花戏楼,原名大关帝庙,亦称山陕会馆。由于戏楼的砖雕、木雕、彩绘多以地方戏曲折子戏为主要内容,所以俗称花戏楼。花戏楼始建于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位于安徽省亳州城北关隅咸宁街,花戏楼路的最北边。为山西商人王璧、陕西商人朱孔领发起筹建,后经康熙、乾隆两朝共百余年多次扩建。
1988年1月13日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真名为大关帝庙
始建于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
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
修建为戏楼
花戏楼有"三绝"
一绝是正门前两根铁旗杆
每根重12000斤,旗杆高16米多
**碧空白云间
第二绝在山门
花戏楼山门
是一座仿木结构的三层牌坊式建筑
上面镶嵌着立体水磨砖雕
玲珑剔透,琳琅满目
第三绝是木雕
六安古八景之一
六安 南北双塔
六安城内,一北一南巍然屹立着两座古塔,它是古老的六安城的标志和象征,人们通常称之为南、北门锥子。南门锥子在南大街西侧,旧观音寺内,又叫观音寺塔。北门锥子在北外街东侧旧多宝庵庙内,又叫多宝庵塔。
提起“双塔”,老年人就津津乐道:“六安是个‘船’地,古城是一只大船,南北两座宝塔,就如‘船’的两根桅杆,‘水涨船高’。六安城虽然紧靠老淠河,但从未被淹过。”
多宝庵塔,为平面六角形,楼阁式造型,大砖结构的空心塔。原为九级现存七级,残高21.6米。基层每边宽4.4,高3.9米。以上各级宽、高逐级缩小呈角锥形。
观音寺塔共九级,残高27米,上一座平面六角形楼阁造型、砖石结构的空心塔。基层每边宽3.9米,高4.3米。以上各级按一定比例逐级收缩呈角锥形。塔身正面向南,基部有高1.5米宽0.85米的圆拱塔门。塔门旁边有大明万历八年(1585)修补塔门碑一块。踏进塔门便是一个每边长1.5米的正方形地面,穹窿顶的塔室,室内原设有佛龛早已毁去。塔身各级的装饰斗拱以及假门、花窗等砖雕精致逼真。
六安双塔,经历了千百年来漫长岁月,虽然遍体鳞伤疮痍疤痕,却仍不减当年那峥嵘突兀和峻峭的雄姿。今天两座古塔,为新楼林立的现代皋城,增添了几分古老的风采。
南北双塔是六安的一道著名风景
在六安的古八景之中
称之为“双塔摩青”
两座塔高高耸立**云霄
六安人**惯称两座塔
分别为“北门锥子”、“南门锥子”
在《六安州志》中记载
北塔建造于贞观16年前后
是为表彰李药师的功绩
由尉迟恭奉旨在六安州监造
所以,北塔最早叫“药师寺塔”
后改为多宝庵塔
南塔是在唐代武德年间
由僧人元通化缘而造
原名浮屠寺塔
宋代重修
改现名观音寺塔
省内保留明代彩画及祠堂最完整的家庙建筑
呈坎 宝纶阁
宝纶阁位于徽州区 呈坎村,距屯溪26公里。是安徽省迄今保留明代彩画及祠堂最完整的一组家庙建筑。明 万历间(1573--1620),呈坎人罗应鹤曾任御史、大理寺丞、保定巡抚等职,因政绩显著,常得皇帝御赐,罗氏政绩显著,常得皇帝御赐,罗氏为尊供圣旨和收藏御赐珍品,特修此阁,取名宝纶。
明万历年间
呈坎人罗应鹤曾任御史
大理寺丞、保定巡抚等职
因政绩显著常得皇帝御赐
罗氏为尊供圣旨和收藏御赐珍品
特修此阁 取名宝纶
古祠占地五亩余
分前、中、后三进
五层山墙,层层升高
显得气势宏伟威武
徽商入仕步入上层的起点
歙县雄村 竹山书院
整个建筑设计布局分为讲堂和园林两部分。讲堂为合院建筑,有堂、斋、廊等建筑。堂北有斋,中设天井,斋后为厨房。园林位于讲堂之北,主要建筑有清旷轩、文昌阁、百花头上楼、眺帆轩等。清旷轩为园中主要建筑,园林前部稍突于讲堂,并于东南隅增设一园门。园东面作开敞式处理,面山临江,仅筑矮墙分隔内外,青山梵寺,风帆入座,极尽借景之能事。其余三面,环以建筑,形成主景庭院。建筑和景点之间以廊庑联系,延纾数十米,曲折有致。院中平岗叠石,桂树飘香,十分幽雅。
竹山书院建造起源于徽商
为明清两代徽州府六县所有书院中
极具代表性的一座
竹山书院与桃花坝
桂花厅、八角亭彼此映衬
蔚为壮观
自清乾隆以来
吸引了不少文人雅士
“万里长江第一塔”
安庆 振风塔
振风塔设计风格为七层宝塔,每一层都有自己对应的名称。第一层:一方雄镇,第二层:二水遥分,第三层:三极垂光,第四层:四大皆空,第五层:五妙境界,第六层:六朝遗胜,第七层:七级浮屠。
在登塔路线的设计上,使用了独特的迷津手法:一是在登塔的二层出口、三层入口,使用了脱节螺旋,所以游人往往到了二层,找不到三层的入口;二是在五层至六层,又巧妙地运用了反时针方向的螺旋踏跺,塔门迥异多变,游人十有九者迷津。二至六层塔室各有四门供游人远眺,门外有回廊玉石栏杆环卫,可以循廊看塔,亦可凭栏极目。塔的最上一层无廊、无门,仅南面置一高位拱窗。在塔的第六层,有根直径为0.45米的刹杆向上直通塔刹,刹杆底为一枕木(宽0.52米,厚0.30米),两端伸入六层底部墙体。塔顶为八方体须弥座,上接半圆形覆钵和五个铁球“相轮”及葫芦宝瓶,用铜轴串起,构成塔刹,振风塔的建造奇特,与历史佛塔的对比,即可反映其融合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色,又具有浓厚的东方建筑风格。
振风塔,又名万佛塔
位于安庆市沿江东路的迎江寺内
建于明隆庆四年(1570年)
除了具有佛塔的功能外
还具有导航引渡的功能
月明之夜
塔影倒映于长江之中
即“塔影横江”之景
是安庆古八景之一
振风塔设计精巧
造型别致,结构新颖
在我国佛塔中独树一帜
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这些古建筑,你可能听说过 也可能没有,但它们都是安徽珍贵的历史文化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