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古代建筑斗拱的构成和规格

斗拱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中最独特的部分,就像一朵盛开的花。它生活在屋檐下,通过层层跳跃增加屋檐的距离,并将其支撑的屋顶重量传递到柱子和额头上。斗拱也是立面装饰和等级的重要象征,通常只用于高档建筑。早期斗拱的构成相对简单,主要由简单堆叠的斗拱组成,结构承载功能突出。殷商时期可以看到这种做法的雏形,战国时期中山王陵出土的铜案上可以看到一斗二升斗拱的清晰形状。

谈中国古代建筑斗拱的构成和规格  第1张

汉代以后,斗拱开始广泛使用,但出跳较少,造型以一斗三升为主。从南北到隋唐,斗拱发展迅速,倾斜昂。通过杠杆原理,跳跃距离显著增加,屋檐进一步伸出,可以更有效地保护建筑下部的木结构和基础。到宋金元时期,斗拱已趋于成熟,开始日益富有装饰性。明清时期是斗拱发展的最后阶段,此时斗拱的结构功能日益衰退,装饰和等级象征成为主要功能。

测量和类型的斗拱

以组而论,斗拱的计量单位在宋代被称为一朵,在清代被称为一堆。根据位置不同,可分为柱头斗拱(宋称柱头铺作,清称柱头科)、柱间斗拱(宋称补间铺作,清称平身科)、转角斗拱(宋称转角铺作,清称角科)。早期的建筑只有转角斗拱和柱头斗拱,一般雄伟强壮,有力地承受着深长的屋檐,如图佛光寺前檐悬桃伸出4米。柱间斗拱出现在中唐以后,图中可见形状纤细,仍在发展中的柱间斗拱。

构成及规格的斗拱

斗拱主要由方形斗、矩形拱和斜昂组成,通过榫卯结构相互连接,以支撑上方的博、方等构件。斗拱在唐宋时期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构成模式,并延续到明清时期。其规格以拱与昂的出跳数量定义,通常为一至五跳,宋代分别称为四铺作为八铺作,清代则取奇数,称为三踩到十一踩。图为宋代五铺斗拱模型。

汉代斗拱

汉代是斗拱的成型期。从肖像石、墓阙、明器等材料可以看出,此时斗拱的形式相当丰富,包括一斗二升、一斗三升、单层拱和重拱。斗拱一般放置在柱头上,用于多层建筑的外檐时,常用插拱。图为东汉陶楼,在建筑物本体上伸出悬臂插拱,然后在其上放置多层叠叠的重拱,形成跳跃。

谈中国古代建筑斗拱的构成和规格

南北朝斗拱

谈中国古代建筑斗拱的构成和规格  第2张

在此期间,一斗三升的做法仍在使用,但大多与人字拱合作(图a)。与此同时,更先进的纵向跳跃实践也开始出现,如朔州九原岗壁画墓所示的建筑。日本法隆寺是中国南朝木结构技术最典型的实物。(图b)是法隆寺的中门斗拱。可以看出,拱门和斜昂从柱头斗中跳出来。斗拱和替木放置在顶部,直接支撑屋檐。方法简单、活泼、轻盈、高效。

图a

图b

谈中国古代建筑斗拱的构成和规格

唐代斗拱

唐代斗拱越来越成熟,柱头和转角铺设非常完善,但补间铺设相对简单,只起辅助作用。图为佛光寺东大殿斗拱,代表中晚唐的技术特点。由此可见,柱头铺装气势磅礴,体积巨大。它从柱头斗中跳了四次,两个斜跳出来,有力地支撑了屋檐。斗拱比法隆寺更紧密、更合理。另一方面,补间铺装只有两次跳跃,非常纤细,两侧都有转换云拱。

辽代斗拱

辽代斗拱继承了唐代的技术特点,以柱头和角铺为核心。补间铺作依然纤细,但与佛光寺相比有了明显的进步。比如独乐寺观音阁,补间铺作已经通过斗子蜀柱直接落在阑尾上,受力变得更加合理。与此同时,辽代斗拱的装饰性也日益增强。如应县木塔有60多种斗拱风格,角落铺设特别华丽。两侧拱形倾斜,反复穿插上方斗拱,如花朵。

谈中国古代建筑斗拱的构成和规格  第3张

宋代斗拱

谈中国古代建筑斗拱的构成和规格

斗拱已经发展到宋代,非常成熟。补间铺的造型、体积和结构功能已经与柱头铺相融合。从《法式建筑》及相关实物可以看出,宋代斗拱的设计和生产具有明显的规范性,模数系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补间铺的成熟,柱头和角铺的荷载明显降低,斗拱的材料和体积开始减少,假实践开始出现。太原晋祠圣母殿是典型的代表之一。

金元斗拱

金代斗拱继承了宋代端庄规整的时尚,但受辽代斗拱装饰特点的影响,大量使用斜拱。一方面,这种斜拱可以增加荷载承载力,但更多的是出于装饰目的,具有突出的炫耀性。例如,大同善化寺三圣殿的补间铺作,与早期纤细弱小的形象相反,刻意制作成极其复杂夸张的造型,远大于柱头铺作。元代斗拱一般继承了金代的特点,但斜拱很少使用。

明清斗栱

明清时期,随着结构技术的发展,梁柱结合越来越紧密,斗拱的结构作用明显减弱,体积大大降低,昂都变成了假昂。此时斗拱逐渐从最重要的檐部支撑结构转变为几乎檐部装饰的构件。相应地,屋檐下斗拱的数量显著增加,排列密集。从远处看,它就像一条凹凸变化的三维装饰带,与佛光寺屋檐下形象鲜明、雄壮的早期斗拱形状大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