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公元960-1279年)是中国古代最强大的朝代之一。它在政治、经济、文化、手工业和商业方面都有所发展,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这使得宋代的建筑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这一时期,公民阶层不断壮大,宋代的建筑也改变了唐代雄伟的特点,变得精致美丽,注重装饰。
宋代城市形成了临街设店、按行成街的布局,城市消防、交通、商店、桥梁等建筑都有了新的发展。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完全呈现出商业城市的面貌。在此期间,中国各地不再建造大型建筑。只有在建筑组合方面,才加强了深度方向的空间层次,以衬托主体建筑,大力发展建筑装饰和色彩。正殿和鱼沼飞梁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祠内,是典型的宋代建筑。
随着宋代砖石建筑水平的不断提高,此时的砖石建筑主要是佛塔和桥梁。浙江杭州灵隐寺塔、河南开封繁塔、河北赵县永通桥是宋代砖石建筑的典范。
木结构建筑采用“材料”为标准的模量制和工料定额制,使建筑设计和施工达到一定程序的标准化。
宋代,中国经济社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这一时期注重意境的园林开始兴起。中国古典园林注重写意,融合自然美和人工美,以建筑和人工建筑的家庭景观、山谷、花卉和树木展现出一定的艺术境界。更具代表性的宋代园林包括苏舜钦的沧浪亭和司马光的独乐园。
宋代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规模一般小于唐代,但比唐代建筑更美丽、华丽、多变。有各种复杂形式的宫殿和阁楼平台,主要以宫殿、寺庙和墓地建筑为代表。砖石塔和墓葬以仿木建筑的形式流行,创造了许多华丽而精致的作品。彩绘、雕刻、琉璃砖等多用于装饰,建筑构件开始趋于标准化,并有木经等建筑总结性作品、创造法式。
建筑背景
清明上河图中看到的开封城楼,巨大而雄厚的斗拱配以柔软的屋脊。
宋朝在经济活动、农业、文化、城市化、人口等方面发展迅速。盛唐时期,中国人口最高达5288万,而宋末人口从初期约4640万增加到1.25亿。宋代政治城市大多发展成为经济中心,如汴京和临安。建筑模式突破了以往的里坊制,转变为方巷制,摆脱了里坊围墙的限制,允许商店直接面向街道。商业活动不再受时间限制。到处都是驿站、商店和中国戏曲舞台--勾栏。
官商合流开始出现在社会上,经济活动空前蓬勃发展,商业建筑蓬勃发展。在农业方面,土地开垦面积(高达7.0亿亩)和亩产量是唐代最高值的两倍。神宗元丰年间(1078年)华北地区铁产量-1085年)曾高达12.7万吨左右。在造船业方面,能够生产运载千吨货物的船只。人们过着富裕的生活,追求享受的氛围蔓延,皇室、官员、文人和富商争相建造花园。
在文化方面,科学、文学和艺术都有了很大的发展。自北宋以来,儒佛复兴,道教盛行,三者相互融合。建造了大量的塔和寺庙。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标志着历史的发展。在教育方面,除了朝廷准备官方学习外,当地人还举办了大量的学校,包括城乡学院。当时,著名的学院有石鼓学院、白鹿洞学院、松阳学院、岳麓学院、应天府学院和茅山学院。
艺术价值
宋代建筑虽然没有唐代建筑的雄伟和氛围,但其建筑结构和建筑装饰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至今仍受到赞誉。
奇特的建筑布局:例如,河北正定隆兴寺的布局和结构是典型的宋代建筑,整个寺庙纵深展开,殿宇重重,高潮迭起。庭院空间的宽度和窄度随着建筑的分散而变化。佛香阁与周边转轮藏、慈氏阁形成的空间,成为整个寺庙建筑群的高潮,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寺庙里的摩尼殿--摩尼殿是隆兴寺现存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最高的寺庙。大殿建在1.在2米高的台基上,殿面宽,入深七间,重榴歇山顶。奇怪的是,正方形殿体的每一面中间都有一座向前的歇山式抱厦,使平面形成十字形。由于殿体与四抱厦的整体组合,大殿的外观重叠雄伟。对此,著名古代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高度赞赏:“除了北平故宫的紫禁城角楼外,我们通常只在宋代绘画中看到这种布局;绘画的灌溉和古老的庄严确实给人一种难以形容的感觉。特别是从三维布局的角度来看,摩尼殿重叠雄伟,堪称最佳艺术品,在中国建筑中也是独一无二的。”
宋代是中国古典园林创作的成熟时期。以北宋东京为例,有150多个私人和皇家园林名称登录相关文献,可见宋代园林建筑的繁荣。宋代的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不仅数量超过了前代,而且艺术风格更加细致清新,诗情画意更加丰富,意境创作更加自觉。通过借景、补景等方式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山西太原的“晋祠”是宋代更具代表性的宫殿园林。
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郊25公里处,其主殿圣母殿和“鱼沼飞梁”是北宋遗物。其标志性建筑“圣母殿”成立于北宋天圣(公元1023--1032年)是晋祠最古老的建筑。宋塑侍女(泥塑)在晋祠圣母殿、周柏(齐年柏)纵横纵横的老枝、长流不息的难老泉,又称“晋祠三绝”。
鱼沼飞梁,全沼是一个方形池,池中立着34根小八角形石柱,柱顶斗拱和梁木支撑着十字形桥面,即飞梁。整个形状就像一只展翅飞翔的鸟,所以它被称为飞梁。这种形状奇特、形状优美的十字形桥,在中国只有一个现有的物体。它对研究中国古代的桥梁建筑非常有价值。
建筑装饰
装饰与建筑的有机结合是宋代的一大特色。宋代建筑从外观到室内都与唐代明显不同。在熟练建筑技能的基础上,注重对建筑细节的描绘。不仅要进行艺术加工,还要注重装饰和装饰的细致处理。格子门的一个门框可以有七八种截面形式,毯文窗格的棱条表面要加凸起的线脚。彩画中一朵花的每一片花瓣都要从浅到深,四层晕染才能完成。雕刻一朵花,花瓣形状变化极大,生动活泼。
在一些宗教建筑中,“天宫楼阁”生活在室内,在人们面前展现了虚幻的佛教净土。在墓葬建筑中,我希望永远保存生活中美丽的感觉,所以有壁画或雕刻,如墓主观戏剧、墓主夫妇宴会、墓主旅行和回归。工匠仔细观察事物,熟练掌握刀画笔。试图在建筑内部空间的塑造中展现人们的审美理想。这些壁画和雕刻对后来民间图案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文化内涵
建筑总是根植于一定的文化土壤和文化背景。正如王振复老师在《中国建筑文化历程》中所描述的,宋代的文化“宋代是一个温柔优雅的时代”。它的思想感情在唐代已经变得温暖奔放,逐渐变冷,从而克制自己,就像从崇拜旭日到崇拜明月,从敢于面对薄薄的朝阳到遥望寂静的星空,它看起来安静而过滤。宋代的建筑风格也深深烙上了宋代文化的痕迹。
首先,缩小了建筑的尺度。无论是北宋首都东京,还是南宋首都临安,其城市和宫殿的规模都远小于唐代长安。《中国建筑史》指出:“北宋宫殿的布局不如唐朝。例如,东京宫城“因为他的宫城是在州级子城的基础上扩建的。只有2.5公里长,这些都是气局不大的地方。至于陵墓建筑规模较小,也很明显。以北宋七帝八陵为例,它们拥挤地集中在河南巩县,分布在距离仅10公里的地区。虽然这种建筑布局与当时国力贫弱有关,但主要受当时理学思想的影响。理学提倡“存天理,去人欲”。因此,当时中国文人及其全民族的文化心态是“向内转”的、“内敛”、“内倾”的特点在物质层面上一般不宏大,但在精神象征意义上有着深刻的含义。正如宋代理学家邵雍言所说,“心安自安,心安自宽”,“气吐胸,充塞宇宙”。
《清明上河图》是宋代著名画家张择端绘制的长卷风俗画,也是传世人物画的杰出代表。描绘了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的情况,主要是汴京和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繁荣景象。清明节上河是当时的民俗,就像今天的节日集会一样,人们参加商业活动。全图大致分为汴京郊外春光、汴河场景、城内街市三部分。这幅画宏伟的气象、生动完美的表达技巧和强烈的艺术吸引力,使得这幅800多年的古画仍被公认为举世瞩目的国宝。
画中的建筑也从侧面反映了宋代文化的特点,既美丽又优雅。
清明上河图中的城门
这幅画的另一个焦点是熙熙攘攘的人群交汇处——虹桥。
虹桥在《清明上河图》
画中有无数的原始场景,「虹桥」隐藏的神秘,虹桥本身都是木结构,桥没有柱支撑,单拱穿过边河,让船只避免“撞柱”的风险。这是当时宋朝最前沿的技术。整个木拱桥跨度约20米,宽约8米,拱高度薄,配备丹装饰栏杆,桥头华表,形状轻如长虹。
虹桥的结构被称为「叠梁拱」,骨架由五排粗木组成,两端固定在横木上。五排拱骨通过榫卯、铆钉、捆扎等方式固定并相互堆叠,形成坚固美观的叠梁拱。在桥下的河岸边缘,只有四根木柱支撑桥梁,但不会与船舶密切接触。
在北宋后期赵伯驹的画《江山秋色图》中,也有一座桥采用叠梁拱结构,但规模远小于虹桥。
虹桥旁边有一座类似穿越的建筑,像哥特式教堂的尖顶,但它不是来自西方建筑,而是北宋非常流行的商店装饰,叫做彩楼欢门。
彩楼欢门
当时,北宋的酒店和商店都有这样一个木杆捆绑的“阁楼”。它不仅充满了建筑气势,还用缎子、彩花或猪样装饰。一些餐馆门口有完整的招牌和霓虹灯,如栀子灯。
此外,《清明上河图》还展示了无数的房屋、商店和餐馆,展示了宋代经济繁荣的景象。大多数住宅都挂在山顶上。对于更富有或更有地位的人来说,屋顶上也会有接吻和脊兽。山花面有博风板、悬鱼和麻烦。
我们不需要知道那么多。首先,从《清明上河图》的整体构图来看,它采用了分散的透视法,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城市形象的多义性和不确定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首先要保证局部空间尺度的真实性,并在此基础上考虑图片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如下图所示,每栋建筑正面加45°斜角轴测显示,缩小了远处景物的绘制。因此,在还原空间时,经常发现远处景物占用的空间尺度远大于近处景物,很难在同一空间内完全对位地恢复远近景物。对此采用的处理方法是在保持道路等线性空间整体感的同时,以扇面扭转的方式保证局部空间尺度的真实性,同时保持矛盾突出。图基本空间尺度参照《建筑法》等相关文献的记载和建筑周围人的尺度确定。
从《清明上河图》来看,宋代建筑正处于中国古代建筑的成熟阶段,其建筑艺术和技术对国内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法国建筑》是宋崇宁两年(1103年)出版的一本书。作者是李诫,是李诫在浙江工匠余浩木经的基础上编写的。是北宋正式颁布的建筑设计施工规范书。可以说是体现中国古代建筑的奇书,梁思成先生用了一辈子的时间去研究。以下是《法国建筑》中的一些建筑图纸,让我们惊叹了几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