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形成中国古代建筑的建设观?

古建筑的建设主要受道教自然观、儒家礼仪制度以及其背后的审美观的影响。受道教自然观的影响,古人形成了观察自然、尊重自然的习惯。这就是“象天法地”的概念,从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来看待自己的建筑活动。“阴阳风水”也是从这个概念中探索出来的选择方法。

具体来说,在阴阳和谐观念的支配下,由于温度和阳光的差异,南北之间存在着“天井式”和“四合院”的差异;古建筑上伟大的榫卯结构也是符合道教“以柔克刚”自然观的产品。这种榫卯结构允许一定的变形和错位。即使建筑物在外力作用下变形或倾斜,这种柔性结点也不会立即被破坏。在地震或风荷载下,高层建筑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如何形成中国古代建筑的建设观?

多个木构件采用榫卯组合的柔性节点

如何形成中国古代建筑的建设观?

如何形成中国古代建筑的建设观?

统治社会的礼仪制度对建筑的影响在于空间秩序的建设,将类似的单体建筑结合起来,从而在每一组建筑中建立一套符合封建社会礼仪秩序的完整行为空间,体现中尊、主次礼仪制度的约束。

如何形成中国古代建筑的建设观?

同时,中国建筑的“一脉相承”在封建社会没有明显变化,木结构施工技术在前后朝也是如此。主要受封建等级制度稳定不变的限制。我们不能责怪古代工匠在技术上自满。特别是,中国古代官方建筑的建设更多地体现在礼仪制度的实现上,而建筑的遮蔽性和舒适性是第二位的。

如何形成中国古代建筑的建设观?

此外,儒家思想对古建筑审美的影响主要来自以“和谐”为美的审美观,以和谐为美,适形而止,体现在建筑上的“中庸”、“中和”、“适度”、“控制”之美,包括中等体积的传统建筑,不强调高耸感,构图用水平线打断垂直线,即基础、屋檐、屋脊、多层塔或亭子建筑中的平座,这些构图的水平线打断了建筑的垂直线,多层建筑独特的从地球上升起的感觉受到了很好的抑制。

如何形成中国古代建筑的建设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