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陶楼的造物观念

陶楼是汉代人根据现实中的建筑进行模仿和再造,或者根据自己的审美理想创造的。在陶楼的制作中,一方面要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另一方面要根据器物制作中“物”的属性来塑造。陶瓷建筑的制造服务于丧葬礼仪,但作为一个人的创造,它包含了汉代人的创造概念。因此,在艺术史学家看来,陶瓷建筑是一件艺术作品,陶瓷建筑具有艺术作品的所有性格。

一、陶楼的创作理念

人类的创作活动是一种有目的的创作行为。陶楼是汉代人对死后世界礼仪设计模式的表现。死亡的世界需要现代的支撑,设计了死后的神秘世界,创造了虚拟的宇宙和时空。陶瓷建筑制造的目的是展示与死后世界密切相关的一般“角色”。不同功能的建筑增强了这种象征性,这些角色的选择显示了为墓主人建造的一个特定而微妙的死后世界。

(一)“事死如事生”的造物观念

汉代陶瓷建筑的制作可以看作是对现实建筑的模仿。从艺术造型的角度来看,汉代的陶瓷建筑是对汉代阁楼概念的模仿和再造。陶瓷建筑是对现实建筑的模仿,但不是真正的建筑。真正的建筑可以生活,模仿的陶瓷建筑只有概念意义,不能生活,但可以在想象的世界中发挥作用。人们的信仰规定了陶瓷建筑的设计和制造的概念。

汉代陶楼的造物观念

汉代对死亡的信仰分为以下几点:首先,汉代人希望尽可能长寿。其次,汉代人有一个理想的世界或天堂,这是一个不朽或不朽的世界。他们渴望把死者的灵魂引入另一个世界。此外,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概念,汉代人认为有必要尽可能地保护另一个世界的灵魂。

汉代人普遍认为,死后的世界是对“现实世界”理想生活的模仿和重建。这种从“死亡的必然性”到“生命的欲望”的逆转或“死亡就像生命”的概念水平,直接导致了汉代墓葬空间的“宅基地”。这一空间特征表明了生死的混合特征,并最终将所有对死亡的恐惧和悲伤转化为对生命的肯定和证明。

汉代陶楼的造物观念

(二)“仙人好楼居”的造物思想

陶楼的制作是汉代理想观念的再造。其实是汉代人根据神仙信仰想象创造出来的。在信仰观念上,汉代人认为,有些人死后可以升入神仙世界,神仙可以在天上,也可以在高楼上与神仙交流。从这个角度来看,汉墓中陈列陶楼,具有通神升仙的功能,为了表达这一观念,使其在制作陶楼时,更加理想。因此,陶楼的制作不仅高度夸张,还有瑞兽、凤鸟等构件的装饰,还绘制或塑造羽人、龙、虎、凤鸟、云、力士擎柱等仙界主题。

汉代陶楼的造物观念

汉代神仙思想的世俗化促进了成仙方式的多样化。武帝好求仙,公孙卿说:“仙人可见,而上往往,以故不见。今天陛下可以为观,如郭氏城,置脯枣,神人宜可也。而仙人好楼居”于是武帝在长安建了廉桂观、甘泉建益延寿观,使“用节日设备等待神人,就是作为天台,把祠具放在下面,将吸引神仙之属。“仙人好楼居”的思想促进了高台楼阁在汉代的普遍流行。

建筑最早的建造年代不容易确定,但秦阿房宫、汉朝未央宫、长乐宫都有文献记载。班固《西都赋》说:“昆明有灵沼,黑水玄址,周以金堤,树以柳祁。豫章珍馆,揭开中间的对抗。牵牛站在左边,织女站在右边,太阳和月亮进出,如扶桑和蒙四……”是指昆明观等城堡建筑建在皇家花园昆明池周围,池内有牛郎、织女、鲸鱼等石雕。另太液池内建有英洲、蓬莱、方丈等仙山,池边有石鱼、神龟等雕塑。为了满足皇帝对上帝的崇拜和向往,以及求仙的欲望,这些园林建筑中的阙观和楼阁被用来模拟天界和仙境。

汉代陶楼的造物观念

(3)“微缩型”的创作理念

汉代陶瓷建筑以微型建筑的形式占据了一定的三维空间,在其墓葬空间中具有其意义。汉代墓葬建筑象征着从生到死的转变,为使用绘画和器皿进行相同的转换提供了一个特定的场所。汉代墓葬建筑的微缩决定了随葬器皿和绘画的微缩特征。从微型宫殿到微型住宅,汉代墓葬利用微型空间建造一个超越生死意义的空间。

汉代陶楼的造物观念

以西汉诸侯王墓河北满城汉墓为例,将现实生活中的宫殿或住宅搬入地下,成为死后的“地下宫殿”。微缩的宫殿或住宅和“外观而不使用”的明器反映了汉代生死的概念。荀子礼论说:“一切都是礼物,一切都是生的,一切都是快乐的;送死,一种悲伤;牺牲,一种奉献;教师旅行,一种力量……”

汉代的宇宙观认为,天、地、人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他们相互交流和感应。通过气、阴阳五行、四时、八方等元素,他们有神秘但不可避免的联系和感应。因此,生死之间可以联系起来。隐藏在墓中的微型明器是交流生死的媒介,表现出“事死如事生”的丧葬思想。

汉代陶楼的造物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