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宁宫——中轴线上唯一的满族建筑

作为明清宫殿的紫禁城,其建筑大多对称,规范严格。清朝统治者进入紫禁城后,也遵循了明朝的建筑模式,大部分建筑保留了明朝的基本形式和功能。

坤宁宫——中轴线上唯一的满族建筑


然而,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有一座宫殿是一个特殊的例子。作为中轴线上唯一的满族建筑,它在建筑形式和使用功能上都非常特殊。这座建筑是内廷后三宫中的昆宁宫。


坤宁宫简介


昆宁宫位于乾清宫、交泰宫之后,是内廷后三宫的最后一座宫殿,建于明永乐18年(1420年)。昆宁宫面宽9间(东西为夹道),深3间,黄琉璃瓦重檐阳台屋顶。


明朝是皇后的宿舍。清朝顺治12年(1655年),昆宁宫以盛京沈阳清宁宫的形式重建,成为宫中罕见的满族建筑。


虽然它名义上仍然是皇后的宫殿,有皇后住在中宫,主要的内部治理的规定,但实际上皇后不住在这里,昆宁宫作为满族萨满教祭祀的地方和皇帝婚礼的洞穴。


坤宁宫外景


昆宁宫的名字由来


坤宁宫的名字与乾清宫相呼应。名字背后的内涵也要和乾清宫谈。乾清和坤宁这个词来自《道德经》和《周易》。


《道德经》中有句话叫过去得一,天得一清,地得一宁。这里所谓的一,是指生命力,即万物形成的初始,阴阳两气形成,阳气轻而清,上升为天,阴气重而浊,下降形成的地方。


这就是为什么会有天清和地凝(宁)。清意味着明亮,宁凝结,意味着积蓄博厚。《周易》说:干为天,为圆,为君……坤为地,为母”。所以,皇帝居住的宫殿被称为乾清宫,皇后居住的宫殿被称为坤宁宫。


总之,乾为天,为阳,坤为地,为阴,乾清,即天高明,坤宁,即地博厚。因此,乾清、坤宁二宫蕴含着天地交汇、阴阳交汇的寓意。


昆宁宫改建于清代


紫禁城的大多数宫殿一样,坤宁宫已经重建了好几次。顺治12年(1655年),模仿沈阳盛京清宁宫,改为满族独特的口袋房形式,彻底改变了坤宁宫的面貌。


有三个主要变化:

坤宁宫——中轴线上唯一的满族建筑


一是将原来的正中明间开门,改为东次间开门。而且,原来的隔断门改为双板门。

坤宁宫——中轴线上唯一的满族建筑


第二,格花隔扇窗改为直格吊窗,窗纸贴在窗外。


三是西侧四间,南、北、西三面围炕,就是所谓的万字炕。


万字炕


昆宁宫吊窗


昆宁宫改造后,其中宫的地位没有改变,但西四已成为萨满教祭神的重要场所。昆宁宫面宽9间,其中最东最西两间为室外夹道,室内7间。


门开在东二间,门西侧有四个房间,即明二间、西二间、西二间和西二间。它们与东二间相连。室内空间宽敞,是祭神的地方。面对着门,祭神时用了三个大锅,其中两个煮肉,另一个蒸蛋糕。昆宁宫门东侧有两个房间,分别是东暖阁,是皇帝婚礼的洞房。


坤宁宫祭神


萨满教是满族人崇拜的一种原始宗教,属于多神崇拜。根据盛京清宁宫的旧制度,皇后应该每天举行仪式,祭天祭神。清朝在坤宁宫,改造了一位女官,每天为皇后举行仪式。这位女官员通常被称为萨满太太。坤宁宫举办了许多祭祀活动,包括每天早晚、每月、春秋两季、四季等。


夕祭神位

坤宁宫——中轴线上唯一的满族建筑


每天早晚祭每天早晚举行。在宫内西炕上,朝祭神位为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关圣帝;北炕供夕祭神位,夜祭神位为穆里罕神、肖像神、蒙古神。


每次祭祀,都要用两只活猪在坤宁宫屠宰。大锅前放着一张包锡红漆桌,用来杀猪。


春秋节期间,在坤宁宫外立了一根神杆。祭天神杆在满语中被称为索伦杆。现在在昆宁宫门前,你仍然可以看到一块神杆石。原来的神杆插在这里,杆子上有一个锡斗。祭祀时,将猪切碎,搅拌成碎米,放入索伦杆上的锡斗中啄食。


祭祀期间,皇后亲自来坤宁宫祭神。祭神结束后,现场煮肉分吃。吃祭神肉的习俗始于古代,是萨满祭祀的礼仪程序之一。


吃肉时,皇帝坐在南在南炕宝座,皇后在东暖阁,大臣和侍卫也会被邀请到昆宁宫吃肉。一方面,皇帝邀请王公大臣在昆宁宫吃祭神肉,宣传清宫萨满教,加强皇帝与大臣之间的情感联系,增强皇权和凝聚力。


大臣们被邀请到坤宁宫吃肉是一种荣誉。据说大臣死后,可以在葬礼上打出坤宁宫吃肉的牌子。然而,事实上,去坤宁宫吃肉并不一定是一种享受。

坤宁宫——中轴线上唯一的满族建筑


祭肉称为“柞肉”,就是白水煮肉。这种肉既无咸淡,又半生不熟,很难下咽。但不吃又是对皇帝的大不敬。


所以据说有些大臣会想办法贿赂太监,让太监在端肉的时候偷偷留下一小袋盐,或者在袖子里偷偷藏点盐,这样肉的味道会大大提高。


但根据《光绪季年坤宁宫吃肉》记载,分给诸肉和咸菜蛋糕。也许后来皇帝觉得白水煮肉太油腻了,就奖励咸菜和大臣一起吃?


坤宁宫大婚

坤宁宫——中轴线上唯一的满族建筑


康熙四年,康熙皇帝大婚时,将坤宁宫用作洞房,举行合卺礼,后来同治皇帝、光绪皇帝大婚,以及逊帝溥仪结婚也都是在坤宁宫。合卺,就是现代意义上的喝交杯酒,“卺”原意为把瓠分成两个瓢,合卺即新婚夫妇各拿一瓢饮酒。表示夫妻二人同饮共食,结为一体。


为什么选择东侧两间作为婚礼洞房?这可以在清康熙四年礼部奏折中找到:前奏中宫七间,北坐向南,今年平均吉祥。第一次和第二次之间,第五次之间。今天奉太皇太后的旨意:中间结婚,因为离神帘很近,虽然第一次和第二次之间有间隔,但还是中宫之间的北炕。两边既不是正间,也不能用。


原来,礼部官员最初在昆宁宫西五室之间安排了一场婚礼,即西数第三室。然而,太皇太后(即孝庄文皇后)认为,他们太接近中间所崇拜的神的位置,不适合作为洞房,所以他们后来把洞房定在东首房和次房。


今天的昆宁宫的洞房仍然按照清朝大婚时的原状布置,处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南边靠窗的炕上,铺着红缎绣龙凤双喜字的炕垫,放着紫檀雕龙凤炕,屋内挂着双喜字宫灯。洞房北面是一个木炕,床上挂着红色的喜帐和床上用品。床前房子中间的红色地毯上绣着精美的龙凤图案,反映了一片欢乐。


坤宁宫洞房


不同的是,除了热红色,昆宁宫内外还有一种简单优雅的装饰,即贴在白色墙纸上的黑色快乐剪纸。剪纸不仅在昆宁宫的屋顶和墙上,而且在昆宁宫东西两侧的屋顶天花板和墙上。为什么白色元素会出现在这样一个节日的地方?


这应该与满族尚白的传统有关。满族崇尚白色,认为白色象征着光明和吉祥,这也体现在他们的生活中。在满族的旧习俗中,春联也使用白色。满族入关后,随着汉俗的影响,尚白的习俗逐渐减弱。


黑白天花在坤宁宫


晚清以后,满族人沿袭汉俗,开始喜红丧白。启功先生曾在诗中写道:长白雪长白,明洁迎新年。神板白‘挂钱’,门户白春联。地面移动也变了,喜色朱红鲜。从那以后,我的力量变慢了,一切都在唐朝捐赠。白色壁纸和天花板作为保留满族风格的宫殿建筑,也是满族习俗遗留下来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