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山陕会馆——唯一保存至今的会馆建筑

聊城山陕会馆,俗称关帝庙,位于山东省聊城市城区的南部,始建于乾隆八年(1743年),由山西、陕西的商人集资兴建,供奉武圣关羽的神庙与商业会馆相互结合的古代建筑群。其整个工程,耗费白银六万,时间持续长达66年。

聊城山陕会馆——唯一保存至今的会馆建筑  第1张


会馆东西长77米,南北宽43米,占地面积3311平方米。历史上先后进行过8次扩建和维修。据现存16通碑碣记载,其中第4次维修从嘉庆八年(1803年)到嘉庆十四年(1809年),历时7载,用银49643.43两。



第5次维修在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用银18028.78两。维修所用木材多来自陕西终南山,工匠多来自山西汾阳府,建筑风格尽量体现其地方特色。其建成后百余年间,每年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都演戏以娱神。


聊城山陕会馆是清代聊城商业繁荣的缩影和见证。整个建筑包括山门、过楼、戏楼、左右夹楼、钟鼓二楼、南北看楼、关帝大殿、春秋阁等部分,共有亭台楼阁160多间。从山门到春秋阁三个院落逐渐增高,错落有致,各单体建筑互相连接布局紧凑。

聊城山陕会馆——唯一保存至今的会馆建筑


聊城山陕会馆——唯一保存至今的会馆建筑  第2张

会馆按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的基本格局排列各组建筑,强调中轴线两侧均衡对称,突出中轴线上建筑,通过屋顶的形式、面阔进深的大小、艺术构件雕刻的繁简等来区分建筑的主次级别。



会馆,明清时期都市中由同乡或同业组成的封建性团体。嘉靖、万历时期,会馆趋于兴盛,清代中期最多,会馆几乎遍及通都大邑,府、州、县城甚至某些乡镇也有设置。明清时期聊城商贾云集,东关运河沿岸有山陕、江西、苏州、赣江、武林等八大会馆,其中山陕会馆是唯一保存至今的会馆建筑,为聊城“八大会馆”之首。


聊城山陕会馆——唯一保存至今的会馆建筑

聊城山陕会馆是历史上聊城商业发达、经济繁荣的见证。它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融中国传统儒、道、佛三家思想于一体。馆内现存有历年重修大小碑刻十九幢,石雕方檐柱三十根,浮雕、透雕的精密木质额枋四十二方,作为柱础的石雕狮子、大象、麒麟等十二座,照壁、折壁人物、花鸟、山水等石刻画十二幅。


上百个柱础上刻有花草、鸟兽等装饰,尤其是木柱、石柱、匾额上所刻楹联、文字,正楷行书兼备。它的石雕、木雕、砖雕和绘画工艺更是中国建筑艺术的精品,对于研究中国的古代建筑史、商贸史、戏剧史、运河文化史、书法、绘画、雕刻艺术史以及清代资本主义萌芽因素的产生具有极高的资料价值。

聊城山陕会馆——唯一保存至今的会馆建筑  第3张



1977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将其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国务院将它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聊城山陕会馆——唯一保存至今的会馆建筑


由于长期自然风化、雨雪侵蚀及门前道路通行等影响,部分聊城山陕会馆建筑物地基下沉,墙体酥裂倾斜,顶部房脊出现裂缝,屋顶的板瓦、筒瓦大部分龟裂断裂,出现漏雨等现象,对建筑木结构造成了破坏性影响。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并拨付维修经费,实施山陕会馆总体修缮工程。


整体保护维修工程于2014年3月正式启动,分期实施,三大殿保护维修已于2014年完成,2016年,开展了山门、戏楼、钟鼓二楼、南北夹楼保护维修工程。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是此次维修中的一大亮点。琉璃件化学防护与复原技术是山东省在文物维修保护工作中首次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