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佛崖位于通江县诺江镇千佛村。目前,有54个雕像洞穴,包括一座悬崖墓、3000多尊雕像、一座浮雕石塔、4个雕像标题和两个重妆标题。它分布在高10米、宽53米的黄砂岩正面和右侧的悬崖上,从西北向东南。洞穴前有清末民初修建的斗木结构、双檐、歇山顶青瓦屋顶、四角微翘、2001年右侧修建的巴壁洞穴前保护性建筑。石窟始建于唐代龙朔三年(公元663年),终于开元七年(公元719年)。有单层方形龛、双层方形龛、外圆龛、屋形龛。高3.3米,宽3.7米,深2.2米,高0.2米,宽0.15米,深0.05米。以释迦牟尼佛像、观世音、大势至菩萨为主,以力士、供养人、乐妓为伴像。6号社区侧壁浅浮雕供养人。38号社区浮雕的七级宝塔非常精致。除了西安大雁塔门楣上的线条图外,下檐人字形斗拱和直斗重叠使用。整个造像雕刻精美,造型丰满,线条流畅,薄衣轻盈,堪称瑰宝。
1956年,千佛崖造像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宣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幸的是,它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视为四旧,被人为破坏,部分头像被破坏。1980年,四川省人民政府重新宣布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被取消。1996年9月,省政府重新宣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国务院批准并宣布为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千佛崖古名巴王庙《通江县志》云:巴王庙有丁房双阙对峙庙,高近2丈,上层观……四周有许多列车马人物。在阙上是双屏,一扉微启,有一半的美人站着,都极其巧妙,描绘漫灭,有汉丁房字可认。
据说东汉建安20年(公元215年),曹操破汉中张鲁时,唐渠人李特的祖父李虎率500家丁归降曹操。魏武帝拜李虎为将军,封李慕为东羌猎将,李慕死后凿洞为墓,埋于今千佛崖。晋太安两年(公元303年),李特、李雄父子攻克成都,建立了成汉人政权。李特称帝后回乡祭祖,追曾祖李虎为巴郡公,祖父李慕为陇西襄王,开始在千佛崖周围造像,故名巴王庙。
据说千佛崖是李慕的崖墓,高120厘米,深200厘米。汉阙现在不存在于墓前,无数像北魏那样的小千佛仍然保存在墓门上。从这里可以看出,1700年前,圣人的石刻艺术水平很高。
露天造像多为初唐刻造,一般比较简单,没有华丽的装饰图案,佛像鼻高眼深,似乎没有摆脱早期造像风格。第二个壁龛上刻着大唐乾封元年4月8日,广纳县马明府夫人□题刻一则。第四二比丘站像,菩萨两眼俯视,面带微笑,体态自然,落落大方。第六号龛是阿弥陀佛龛,其中一佛二菩萨,肩衣,双手齐举胸部,颈部三道纹,项圈,下腹穿丝绸。坐佛隆胸直身,下肢宽大。佛座为方圆座,披座式。菩萨站在圆座上,莲花硬平。五排莲茎圆座,上坐菩萨五十一身,姿态各异。佛座下正中博山炉,两侧两蹲狮。在壁龛左侧雕刻两组浮雕供养人,是研究唐代服饰和风土人情的重要实物资料。右刻阿弥陀佛,大唐龙朔三年,年次桂亥元月辛亥朔建;林德二年,年次乙丑二月庚辰塑。塑佛观音……三十多个阳刻隶篆相间的大字,大字下的碑文:五夫玄门至□非名……(以下文字风化),另一刻:邑宰罗通奉朝旨,下□□□,留三天,因成律诗刻石……(以下诗文无存)。
屋内的雕像是武周时期和盛唐时期的作品。
第十五号龛是弥勒佛龛。神龛里刻着佛像、二弟子、二菩萨和二力士雕像。与露天雕像的瘦削相反,弥勒佛身材丰满、端庄、善良、生动,是武周时期的雕像风格。武后和父亲一起驻扎在壁州。武则天参加朝政后,自称弥勒下世,想当人间主。成为女王后,她规定佛教在道教之上,建造佛寺和佛龛,将佛教推向鼎盛时期。通江被命名为唐仙乡。
第19号社区是外面的内圆拱社区。内社区高于外社区,形成一个罐子,上面是一个佛二弟子,两个菩萨五尊佛。主佛桃形光,双颌下垂,左手抚膝,右手举起,腰部覆盖莲花座,底部为铺地莲花。弟子和菩萨在莲花下铺莲花,花圈交叉腹部,丝绸下腹部,两条腿,腰部稍微扭曲。武周的最后一年是大唐龙元年(公元705年)。
第二十二号社区是平顶附近的方形社区,高190厘米,宽127厘米,深154厘米。后部略高于前部16厘米。凿一个罐子,上面有四个相似之处。正壁刻有二立菩萨,高150厘米。左右壁各一力士站在坛上,坛前各凿四个供养人,按左男右女排列。左壁上方刻:父母和儿子的亡夫□愿观音菩萨安心造观音菩萨□□龛□身并得就□□”的题记。
二十六号龛,二骑象菩萨,前舒相坐。
二十七号龛,二观音像,雕刻在圆拱尖楣壁龛中,底覆圆莲座,左右壁二力士,下各三身供养人,男左女右,圆头光,尖锯齿纹。
二十九号龛,大方龛,敞口平顶。上千佛(三壁),中一尖拱圆龛,中刻佛二菩萨,上缝间露六头,龛下垂直格子标题(文字已磨灭)。佛座:方座下三级,菩萨立在仰覆莲座上。下三壁雕刻西方净土变,正壁中部,肩衣,双手举胸,坐高方座,座前三兽,旁立二力士。佛旁立二弟子,二菩萨。佛高74厘米,座高53厘米,肩宽33厘米,弟子高44厘米,菩萨身高63厘米。
右壁变相下一个壁龛,中间是左舒相,双颌下垂,平顶光,圆光,圆座下方座,牵右手。身边各有祥云,云上藏十王。壁龛右壁有禅坐像,脚踏圆莲,身高44厘米,壁龛高61厘米,宽30厘米。
千佛龛雕像和西方雕像臃肿、笔直、隆胸——当时在唐初。中西方略晚于千佛龛,藏十王与西方同时变化。千佛龛右侧有一千个佛龛,中间有一个圆拱龛,一个佛陀和两个菩萨。
第31号社区是释迦牟尼社区。社区高330厘米,宽370厘米,深220厘米,佛像丰满,背饰天龙八部,社区外两侧各供养,左跪,右站。佛座下刻了河中府西北门外的雷信夫妇等重妆的重妆标题。
河中府以位于黄河中游的山西永济县命名。南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雷信夫妇从武后家乡重新化妆。到目前为止,以石绿为主色的化妆痕迹仍然保留在佛龛上。
第35号社区,外面的内圆社区,外面的开放式拱顶,高173厘米,宽148厘米,深63厘米。内圆拱形社区的尖梁延伸到方形社区的顶部,平面靠近方形,顶壁略弧,高128厘米,宽115厘米,深71厘米。左壁标题:只有在开元7年6月1日,弟子王勋建造了释迦牟尼佛,总体趋势是菩萨和观世音菩萨。佛陀证明,他们希望所有的生命都能长大。
王勋字伯玉,《旧唐书》有传,天授初中进士,时任长安尉,武后召见他,问他的族家,他说:王皇后,臣姑也。武后不高兴,武三思将他贬为临川(今属河南)县长,宋靖辅政后召为御史,开元七年巡视壁州,造此龛。
第三十九号龛,外圆拱龛,外圆平顶敞口,高290厘米,宽295厘米,深100厘米。内龛为圆拱尖楣龛,马蹄形平面,顶壁弧形。内龛是一个大坛,比外龛高50厘米,200厘米,宽246厘米,深104厘米。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九尊雕像刻在龛内。主佛坐在方座坛基前凹,成束腰叠涩,圆莲头光,外三同心圆,外火焰桃形光,双颌下垂,内衣结,下摆覆盖坛基中部,衣纹线刻,左手抚膝,右手举起。佛高140厘米,座高15厘米,肩宽66厘米,膝宽96厘米,二弟子立于底覆莲圆座,圆头光。左弟子高125厘米,座高10厘米,肩宽36厘米,右肩。右弟子双颌下垂,交领内衣,双手合十。左壁内侧有两个菩萨,高130厘米,肩宽36厘米,头饰火焰桃光,项圈、手臂、手镯、花圈交叉在腹部,穿过腹部,腰部。右菩萨斜披腋,左手提瓶。左菩萨左手举起,右手像围巾。两天王高114厘米,座高11厘米,肩宽37厘米,袖口像花一样开阔,右天王双手握剑。
外龛左壁刻有佛二弟子二菩萨,佛托钵。右壁下方标题:开元十二年太岁甲子三月辛丑朔……壁龛外的二力士把门高130厘米。
在35号和39号之间,有一座7层的浮雕宝塔,塔高370厘米,造型极其精致。这是西安大雁塔门楣石上唯一的例子。《中国建筑》对此评价很高,称它是研究唐代建筑极其重要的物理材料。
唐代,千佛崖上建有玉声亭。《四川通志》云:玉声亭在玄妙的一面,唐推官郑损《玉声亭》诗云:世界上的泉石无价,更自然。汉佩聪早上下雨,秦风。……”
千佛崖是成汉、唐代、武周皇室崇拜的地方。它是该省早期石窟艺术的优秀作品。它具有简单、庄重、丰满、圆润、简单的服装和轻薄的服装的艺术风格。北魏造型粗犷,热情奔放;初唐丰满健壮,优雅;武周衣饰贴身,比例匀称,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七层浮雕宝塔造型极其精美,更是别具一格。20多幅雕像和碑刻为研究中国佛教史提供了极其重要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