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瓷雕是福建省东山岛寺庙建筑中的地方传统手工艺。它选择各种颜色鲜艳的彩色瓷器,或以损坏和廉价的彩色瓷器为材料,根据需要切割成不同形状和大小的小瓷器,然后用它来雕刻人物、动物、花卉、景观、装饰寺庙宫殿等建筑屋顶、翘曲角、门楼、壁画,色彩鲜艳,形状生动,三维感强,长期不褪色。其精湛的雕刻技艺和不朽的艺术价值,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艺术的结晶。
在闽南人心中,古宅承载着他们对家的一切怀念,也是大多数闽南人心中最难忘的记忆。当许多人走进古屋时,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古屋屋脊上飞龙和五颜六色的花草组成的精彩屋顶。它们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令人惊叹。双龙戏珠,八仙过海,桃园结义,双凤朝阳……这出好戏,一个个精致的造型,其实是用碎瓷碗粘贴而成,这种艺术俗称堆剪,又称剪瓷雕。
剪瓷雕分为平雕、立雕圆雕、叠雕、半浮雕。平雕注重构图,一般用于近景;叠雕主要用于高屋顶的龙凤兽、水族鸟类和花卉树木。用彩瓷表现出罕见的红花绿叶,栩栩如生;立体雕刻最难,多用于古装戏曲人物。武将的盔甲,文官的蟒袍,才子佳人的宽衣窄袖,只有立体雕刻才能奏效。立体雕刻必须先用硬度强的铁丝或竹条作为骨架,涂上黄麻茸或稻草茸与红糖浆混合而成的粘性泥灰,做成泥塑坯;然后粘贴五颜六色的剪瓷片,形神兼备的人物动物即将出来。
据说剪瓷雕是从宋末建造西山岩的初来寺开始的。有人说剪瓷雕是明清漳浦、诏安艺人发明的;也有人说剪瓷雕是广东潮州传入闽南的。关于剪瓷雕的起源,目前还没有定论。然而,闽南几乎所有的寺庙和祠堂屋脊都用这种方式装饰,这也是闽南建筑的特点。
剪瓷雕刻在闽台乃至东南亚都有很大的影响。剪瓷雕刻的装饰在具有闽南地方特色的古董建筑或景观建筑中是不可或缺的。
自唐代陈元光主治漳州以来,中原文化不断传入东山,从东山传播到台湾甚至海外。很难研究为什么剪瓷雕的人什么时候创造发明。据说这种技巧是从宋末建造西山岩的初来寺开始的。到了明代,东山兴建寺庙、祖祠,该项技艺便开始盛行。清朝以来,东山剪瓷雕的工匠有更多的机会与广东及邻县的工匠进行更多的交流和交流,从而进一步发展这。随着东山与海外文化交流的发展,这种传统手工艺逐渐在东南亚和台湾传播。
中华民国时期,东山的一些工匠应邀到台湾或澎湖修建寺庙和祠堂,其中包括专门从事瓷雕切割的大师。在现代,随着文化艺术的繁荣和发展,剪瓷雕刻艺术在一批优秀的继承者手中发展到了顶峰,成为传统民间艺术中的一门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