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崇善寺大悲殿——明代官式建筑的代表

崇善寺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狄梁公街,始建于唐,太原市著名古刹。初名白马寺,后改延寿寺、宗善寺,明代又改崇善寺。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三子晋恭王朱棡为为纪念其母孝慈高皇后马氏,就该寺旧址大事扩建,南北长550米,东西长250米,总面积达14万平方米。崇善寺新寺的名称,从十四世纪初叶到二十世纪民国年间,一直沿用了几百年。

太原崇善寺大悲殿——明代官式建筑的代表  第1张

明代的崇善寺是完全按照标准的宫殿式建筑的格式修建的。中轴线上的金刚殿、天王殿、大雄殿、毗卢殿、大悲殿、金灵殿,由南往北一字排开。在各大殿的左、右,又整齐的排列着一系列的小院落。它们不仅对称,而且整齐划一。这种格局,与北京故宫中轴线上的主殿和东西六宫的布局极为相似。从《崇善寺建筑全图》这幅图中,可以想象得到当年占地二百四十五亩的崇善寺,是多么的富丽堂皇,宏伟壮观。

当年的崇善寺不仅外表引人注目,更重要的是它拥有其他寺庙不具备的条件,那就是它不仅是一座寺院,而且是朱家王朝的一座祖庙。中轴线上的最后一座大殿——金灵殿,就是一座没有帝座的祖庙。这在中国佛教寺院的修建中是罕见的。崇善寺既是佛教寺庙,又是皇家祖庙,因此,它享受着比一般寺庙更多的香火。在这种背景下,它渡过了自己旺盛、兴隆的时期。

如今看到的崇善寺,只是原来寺庙的几十分之一,仅是六大主殿中的一座——大悲殿。崇善寺的其他宏伟建筑,于清代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的大火中全都化为了灰烬。

太原崇善寺大悲殿——明代官式建筑的代表

大悲殿面宽七间,进深四间,其上部为重檐歇山顶,斗拱五铺作,具有一种庄严的美。殿内豁敞明亮,从内柱、梁枋到平基,全部采取了宫廷中惯用的金碧彩绘,处处给人以富丽、典雅的感觉。大悲殿上至梁枋屋顶,下到窗棂隔扇,都是明代原作,是山西现存明代“最完整、最标准的建筑实例”,也是“明代官式建筑的代表作”,它的历史比北京故宫的太和殿还要早二三十年,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

崇善寺三宝

太原崇善寺大悲殿——明代官式建筑的代表  第2张

1、藏经

太原崇善寺大悲殿——明代官式建筑的代表

藏经是它的第一宝。这里保存的佛教藏经,数量之多,版本之名贵,在全国是少有的。比较知名的有:石刻《金刚经》拓本、金字《华严经》、《法华经》、刺血《华严经》、北宋《崇宁万寿藏》和南宋《碛砂藏》等

2、壁画临摹本

崇善寺的第二宝,就是那两套壁画临摹本。在还没有照相和制版技术的古代,临摹复制是使历史上的名画流传后世的唯一手段。今天能够一睹大雄宝殿当年两掖长廊上的绘画风采,应感谢为留下如此珍贵摹本的先人。这两套绘画,一套是《释迦世尊应化示迹图》,描绘了释迦牟尼成佛的故事;另一套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图》,描绘了善财童子参拜诸佛学法的故事。这两套摹本,虽经五百余年,但仍鲜艳如初,被人们称为“宝石画”。这些画不仅可使得到美的享崇善寺风景图受,同时也为研究中国的绘画史等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3、三尊泥塑贴金菩萨立像

太原崇善寺大悲殿——明代官式建筑的代表

太原崇善寺大悲殿——明代官式建筑的代表  第3张

崇善寺的第三宝,就要数那位于大悲殿正面须弥座上的三尊泥塑贴金菩萨立像了。这三尊佛像是明洪武年间塑制的,距今已有五百余年的历史。正中是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像;其左为普贤菩萨像;其右为千手千钵千释迦文殊菩萨像。三尊立像均高八米左右,身姿秀美,面慈目善,雍容华贵,给人可亲可敬的感觉。这三尊佛像造型奇特,雕工细腻,实为中国雕塑艺术的珍品。

崇善寺为山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其所独具的典雅、和谐、充实,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人登门造访。2013年3月5日,崇善寺大悲殿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七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