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伏羲庙它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称人宗庙、人祖庙、太昊宫,也被誉为中国第一庙。古建筑建于明代成化年间,总占地3.5万多平方米。整个建筑群位于北朝南,主楼沿南北中轴线排列,层层推进,庄严雄伟。庭院重叠,四进六院,高深幽远。整个建筑群包括一楼、一轩、四门、二殿、二阳台、二廊、三坊、三亭、一池、两院,具有典型的中国古代宫廷建筑特色。主要建筑先天殿、太极殿是我国明代木结构建筑的精品。
先天殿是伏羲祭祀的主要场所,因伏羲创作先天八卦而得名。面宽七间,深五间,重檐休息山顶,琉璃瓦覆盖屋顶,北方气势雄伟,南方风格优美庄重,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的瑰宝。殿内有明代伏羲泥塑画像,身高3米,手持先天八卦盘,威仪古朴。特别是天花画河图中的先天八卦方位图和六十四卦方位图,以及建筑装饰中大量使用各种形状的龙、珍稀动物、奇花异草、山水树木、人物故事等,其华丽壮观。
太极殿,又称宿舍,位于先天殿后。按照古代前宫后宿的布局,五个面宽,四个深,单檐休息山顶,玻璃覆盖屋顶,屋檐下的斗拱环绕,殿内雕梁画栋,门额上的迎风板用工笔画出各种形状的博古图、山怪图、蛇身女娲像等图案。特别是明代的团龙木雕窗棂,采用透明雕刻技艺,雕刻蝙蝠扑云,龙凤祥祥,形神逼真,栩栩如生,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堪称国宝。
伏羲寺院内有37株古柏和一株唐槐。古树参天,鸟儿齐聚一堂,苍劲挺拔,充满古趣。明代,张鹏在《太昊寺乐章迎神曲》中描述了这一幕,这是松柏穆鸟飞成为伏羲寺的又一场景。
伏羲庙南端为伏羲祭祀广场,南北长100米,东西长90米,占地1万多平方米。广场沿伏羲庙轴线布置,由碑亭、祭坛、祭台、牌坊、东西两侧的诗文碑廊组成。祭坛四角和神道两侧矗立着四根龙图腾柱和八根图腾八卦柱,诠释了伏羲文化的独特内涵;祭坛周围种植了95株松柏,意思是九五之尊。整个广场气势恢宏,呈现出庄严、朴素、宏伟的景象,成为伏羲祭祀的主要场所。
从秦汉到明清,伏羲祭祀活动由来已久。大约3000年前,秦文公十年(前756年)设置了一座庙宇,即祭祀伏羲而设的祠堂,祭祀时用一只驹、黄牛、羊,称为三牢。西汉后,伏羲成为三皇之首,历朝举祭成习。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年),在长安修建长安,每年春秋专祭,三皇祭祀仪式进一步完善。元元贞元年(1295年),元成宗铁木耳诏令全国各地通祭三皇,秦州三皇庙、卦台山伏羲庙主祭伏羲,以太监每年3月3日、9月9日祭祀。明朝祭祀时,政府主持制定了祭祀仪式和音乐制度,制定了祭祀程序、舞蹈生员、祭祀人员的服装、祭器、祭品等。每年春秋两次祭祀,采用太监祭祀。清朝的伏羲祭祀活动从衰落到繁荣,从每年的两次祭祀到正月十六日的一次祭祀。民国时期遵循清朝的习俗,民间祭祀伏羲的时间仍然是正月十六日。
1988年,龙年,天水市政府恢复了伏羲公祭活动。据说农历五月十三日是龙的诞生,伏羲被尊为龙祖。因此,农历五月十三日被确定为伏羲公祭日,2005年升格为甘肃省政府主祭。2011年,它再次被提升为由国务院港澳办、国务院台办、中国侨联和甘肃省政府共同主持的祭祀活动。每年6月22日确定祭祀日期。2014年,伏羲公祭仪式和中国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被民委、文化部、国家旅游局等部门评为最具国际影响力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