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泽寺悬崖造像-悬崖上的佛教艺术

皇泽寺位于四川省广元市西嘉陵江西岸和乌龙山东麓。它原名乌奴寺,是一座四川主寺。据说它是为了纪念李冰和二郎。唐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寺担任利州总督时,武后出生在这里。后来,他改名为皇恩浩荡,泽及故乡。

皇泽寺悬崖造像-悬崖上的佛教艺术

现存的皇泽寺是清代修复的,依山取势,参差不齐,古朴典雅,绿树红楼,朱栏画栋,其实是不平凡的。寺庙最高的地方是大佛楼,下面是天堂,还有小南海、望江亭、五佛亭、吕祖阁等建筑。

皇泽寺后面是悬崖造像。造像始凿于北魏晚期,经过北周、隋、初唐、盛唐的不断雕刻,至中唐时期趋于衰落,持续了300多年。现存造像57窟龛,大小造像1200多尊。这些石像在研究四川佛教的传播路线、主题和风格以及人们的宗教信仰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1961年,国务院将皇泽寺悬崖造像公布为首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皇泽寺悬崖造像-悬崖上的佛教艺术

临江绝壁上刻有皇泽寺悬崖造像,主要石刻龛窟有中心柱窟、大佛窟、五佛亭石龛、则天殿石龛等。

中心柱窟,又称支提窟,是方形的。方顶四角连接凸接中心五级塔柱,三壁凿龛,饰以千佛像。塔柱上的浮雕和三壁千佛像线条简洁,轮廓清晰,体现了南北朝时期石像艺术的特点。在洞穴之间的三个石龛中,雕像和两个弟子和两个菩萨雕像,面部丰满,气质丰富。过梁上刻着蜿蜒的龙和优雅的飞行。

皇泽寺悬崖造像-悬崖上的佛教艺术

沿崖爬上大佛楼。大佛龛里的大佛像,高约6米,是皇泽寺悬崖造像中最大的石像。大佛形象魁伟,面目慈祥,身体微微前倾。左、右、前三面保持弧形平面,左、右弟子二菩萨,雕刻刀法圆润,造像美观华丽。此外,两侧还有天王、金刚、力士等造像,层次分明,威武强大。大佛后壁浮雕天龙八部,佛脚下刻着半跪供养人。身穿唐代官服的供养人是捐赠官员。大佛窟规模宏大,布局合理,造像精美,是中国初唐佛教造像艺术的代表作。

皇泽寺悬崖造像-悬崖上的佛教艺术

五佛亭石龛以五个石龛雕刻而得名,其中一个石龛较大,主要像释迦牟尼姿态适中,穿着法衣,衣服线条纤细光滑,如纱线透体,质地非常丰富。左右菩萨像苗条,美丽的脸,头发发髻,戴着珠宝冠,胸部挂着花圈,穿着纱布,下面是奇罗,显得轻盈自然,是这里的雕像珍宝。

此外,皇泽寺悬崖造像还包括心经洞内的造像。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手书的经文题刻保存在《心经》洞中。唐代宗初年(公元762年),颜真卿为利州刺史,曾写过《心经》一卷,因此俗称写《心经》洞。写《心经》洞的造像分布在洞的三面,共19个壁龛。东面主要雕刻经典建筑和六轮回的内容;西雕像常年埋在土壤中。2005年春,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发现,主要内容为三世佛、释迦牟尼佛、多宝佛;据说南方是武则天的父母武士寺和杨的挖掘。武术家为武则天的出生祈祷。洞穴里有一组武士夫妇的佛像,非常珍贵。

皇泽寺除了悬崖造像外,还有其他石刻,如蚕桑十二事图、宋墓浮雕等。蚕桑十二事图,用白画阴刻在石屏上,《选桑》、《种桑》、《树桑》、《条桑》四图展现了我国清代栽桑的情景。在今天的植桑活动中,这些种植技术仍然被采用。此外,《窝种》、《种蚕》、《喂蚕》、《起眠》、《上簇》、《分茧》、《腌蚕》、《摇丝》等八张图片展示了清代养蚕、摇丝、纺织的全过程。

皇泽寺悬崖造像-悬崖上的佛教艺术

皇泽寺悬崖造像-悬崖上的佛教艺术

宋墓浮雕石刻于1974年至1980年从广元城周边的坝子宋墓出土。浮雕石刻24块,每块长2米,宽0.8米。它们都是用当地的黄砂岩雕刻的。这些宋墓石刻不仅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而且是研究宋代社会习俗、文化艺术、宗教传统、道德观念等有价值的物理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