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州是连云港的源头、发端和起点。海州古城位于连云港西南部的海州古城。是连云港历史发展变迁中的四条老街(海州古城、民主路老街、连云老街、南城六朝一街)之一。古海州城有2000多年的历史。秦汉以来,一直是海、赣、沭、灌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被誉为淮口巨镇、东海名县、淮海东第一城。但近代以来,古海州城经过1668年的城城地震和1939年的日军轰炸,终于在破城炼钢和文化大革命的破四旧中消失。
1991年,海州古城建设发展迅速,建成了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的手册——东海名县、海州古城;恢复了临阳门,修复了钟鼓楼(又称镇远楼),建造了10多万平方米的仿明清建筑,恢复了古镇的形象。古城沿街楼台散落,画梁雕栋,色彩斑斓,被游客誉为苏北夫子庙。城中白子庵等佛教场所,终年香火兴旺。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四乡八镇的人来庙会做生意,人山人海,十分热闹,俗称四月八会。
海州古城景区建筑
秦东门城雕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公元前212年在海州建临县,立石阙作为秦东门。秦汉时期,海州已成为数十艘商船的开放商业港口。秦始皇东巡五次,三次经过海州,成为当时唯一对海外开放的门户。城市雕基于历史记录的·秦始皇本纪所载的史实建成。2016年,秦东门石雕搬迁至秦东门所在孔望山脚下的秦东门广场。
古牌坊
快乐南路位于钟鼓楼北208米,城市雕刻南侧。它是一座宏伟壮观的大型古代拱门。1991年,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的手册——东海名县、海州古城。
朐阳门
位于双龙井南约180米处,幸福南路南端。建于明朝永乐年间,为海州古城南门,后被战争摧毁。1991年重建。
胊山书院
朐山书院始建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由知州李永书支库存结省钱380缗,购买张文茁房舍出建成,延聘宜兴翰李英为院长,束修膏火都由地方官员捐赠俸薪供给。乾隆53年(1788年),知州李逢春在海州南门外蒲神庙左侧重建了三个书房、三个讲堂、一个门楼、三个耳房。虽然设施简单,但环境安静,是学习和学习的好地方。嘉庆年间改为小学。
碧霞寺
原名碧霞宫,又称奶奶庙,位于白虎山东麓。建于元泰定年(1324年),清顺治年间重建,是祭祀碧霞娘娘的地方。明末清初的建筑风格,其中殿三间,后殿五间,保存完好。后殿西墙有一块顺治十年(1653年)的顺治十年(1653年)的灯油田纪念碑。三个中殿是宫中的主要供神场所,1997年碧霞寺修建大雄宝殿时,将中殿按原制式向南移动30米。两栋建筑均为市级文保单位。
古城墙
梁武帝天监十一年(512年),在今海州钟鼓楼东台筑土城和壕沟,城周1.5公里。唐宋时期,海州城扩大到周边4.5公里,有两个城廓,内廓建在唐宋时期。南宋时期,义军首领魏胜在原城的基础上筑城墙,在城外筑双重城,将白虎山围在城内。明洪武年间,土城在西城故址修复,与东城相连。16年(1418年),土城外墙加砖石,城墙高8.3米,方圆9里130步。同时修建东西南北镇海、通淮、临阳、临洪四个城门,并在西门与北门之间设水关门。清朝各朝纷纷修缮,但都是在原址修补加固。民国时期,新南门、新西门又增辟。海州城墙自1956年起被拆除。到2005年底,夯土城墙残留4段:海州钢窗厂东段、甲子桥南段、旗杆巷南巷东段、原临阳门西段;谢小楼西段、临阳门广场东段、南苑新村青龙涧北段、白虎山西段、市第四人民医院南段。
现有的海州古城大多是90年代重建的,但历史文化气息依然存在,有机会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