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西新围建于清嘉庆三年(1798年),位于江西龙南县东约15公里处的关西围旁,于道光七年(1827年)竣工,历时近30年,由关西名绅徐建造。据专家研究,关西新围是中国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客家方形民居,也是赣南传统民居建筑中九井(楼)十八厅的典型代表作。
徐老四的传奇故事
徐氏家族于南宋理宗皇帝嘉熙丁友(1237年)从万安县皂口迁往关西。徐老四,正名徐明军,字韵彬,号渠园,增贡生,候选布政司司长,奉直医生,关西徐姓第14代后人。他出生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十一月,死于清道光八年(1828年)九月。因为他的兄弟排名第四,后人俗称徐老四。
徐老四曾经在木材生意上赚了很多钱,然后开了一家药店和当铺。他的资产越来越大,成为了一个富人。由于孩子数量的增加,原来的家庭围栏越来越拥挤,所以它花费了数百万,花了十多年的时间来建造这个围栏。由于没有正式命名,与老围的西昌围相比,通常被称为新围。
他一生勤劳节俭,诚实善良,帮助穷人,善良,成为一代绅士;他努力工作,努力工作,诚实守信,不怕危险,是江西商人的杰出代表,是客家传统美德和客家精神的完美体现。
选址关西新围
徐于自我保护,关西新围主人徐氏家族选择的聚居也加强了围屋的防御。客家人的聚居不是大家庭的共同财富,而是小家庭的异同居。虽然财产是独立的,但有许多不可分割的公共财产,如禾坪、水井、大厅等。独立财产有利于减少家庭矛盾,拥有不可分割的公共财产有利于联合宗族,增强家庭凝聚力。当敌人来袭时,徐氏家族可以很好地抵抗外敌。
赣南是风水形势宗的发源地,风水观念的影响无处不在。关西新围作为当地大族的住宅,特别注重传统风水。建设之初,关西新围是堪舆家选择的基址。堪舆家通过观察山脉的走向和流水的来源,选择了关西新围所在地这样一个背山面水,左右围护的风水宝地。新围的方向也有风水讲究,选择了朝南、前低后高的地段。
新围现址的地势为“蛤蟆形”。后来是老围,后面是层层叠叠的山。新围南、西北为农田,农田后为青山聚集环绕,新围东门面向东南,地势开润,即有望山也有案山。除了一些低矮的小围墙外,新围东北没有地理屏障,地理似乎不足。为了弥补其缺陷,徐明军在小西门前建了一堵大照墙,墙延伸到东北角,与东北角敌楼平行,在敌楼之间建了一堵精致的墙,中间开了一扇门,面对前方一大片开阔的地形,吸引了东北的精神。也就是说,它弥补了风水的不足,成为新旧书房、小华洲、梅花书房等建筑的外墙,也是老围之间新围之间的外门,设计合理巧妙。
新围的中轴线位于蟾蜍形的中间,正好离大哥的围栏很近。根据新围的设计图纸,新围西北的高大敌楼延伸到大哥的围栏旁边,即大书房围栏,角落正对着大哥的围栏。但考虑到风水,它最终牺牲了大哥的利益。
关西新围东门前十多米处还开挖了一个半月池,象征着财富聚集。半月池与东围墙外的池塘相连,正好在新围与东南大面积开放农田之间形成水面屏障,也有利于新围的军事防卫。从新围河流系统来看,新围建设者也重视水流。关西小河坝河流从西北流向东南,是天门到当地家庭的理想流向。
关西新围的建筑特色
关西新围占地面积7426平方米,建筑面积11477平方米。依山傍水,绿竹、池塘、农田、蓝天相得益彰。新围是方形的,长度和宽度都是88米。围墙高约9米,墙厚2米。围墙四角各有一座15米高的炮楼。俯瞰关西新围,其整体结构呈国字形。关西新围代表了赣南国字型围屋的最高水平,是赣南客家围屋的精品。
中间的祠堂是围墙居民的寺庙,是围墙内建筑等级最高、装饰最华丽的地方。以其为中轴线,对称布局围墙内的建筑。祠堂分为上、中、下三个大厅。主房结构以客家住宅三进三开的特点为基础,扩展为三进六开,形成八厅的典型建筑,主房124间。
整个围栏由走廊、墙壁、走廊连接或屏障隔开,装饰少,简单实用。围栏工艺精湛,木雕石刻众多,是人们举办春节、市场、祭祀等集体活动的公共场所。周边通道贯穿各列建筑,100多个房屋布局科学,结构严谨。其照明、通风、污水排放都非常周到。具有安全防护、防风抗震、调节阴阳、冬暖夏凉等功能。
关西新围大厅前有一对石狮。左边的狮子昂首挺胸,凶猛威武。右边的母狮优雅端庄,展现出精湛的雕刻技艺;大门框上八卦着干坤的圆柱形石雕,大厅里十几根大木柱下的石墩上雕刻着各种图案或文字。大厅里有许多龙、虎、麒麟、凤凰等动物木雕。
围墙的建筑材料大多是当地材料,突出了建筑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墙脚由石头制成,外墙为夯土墙或泥砖,与纸浆、黄糖、稻草、糯米汁混合,以增强其牵引力。屋顶门窗主要为木材,风雨,散热快,冬暖夏凉。与现代建筑装饰材料相比,它更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关西新集住宅、祠堂、城堡、书院于一体。它不仅是客家人的日常生活场所,也是战争时期的守护城市。它不愧为东方古罗马城堡。1992年,关西新围被列为龙南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国务院批准,2001年7月被列为第五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多年来,关西新围向世界讲述了它的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