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服的朝代特征和断代

佛的衣服叫法衣,梵文Kasaya,法衣功德殊胜,凡有法衣所在,一切天龙善神都会给予守护。

佛服的朝代特征和断代

法衣的特点:由剪过的长条布拼接而成;染色,不同于凡俗着装。

坏色是不正常的颜色。以上两点是为了区别于印度民俗服饰。印度民俗认为白色是高贵的,衣服不能切割和修复。

据《四分律》记载,佛,佛陀教阿难:过去诸佛穿衣如衣,得成佛道;将来诸佛也会衣服,得成佛道。为了解放人们穿的法服,不仅仅是佛教偶像僧侣穿的衣服那么简单。法衣上的条纹格子就像万顷良田。这是福田服装称号的起源,代表着生命的增长和佛教的利己利人。至于法衣穿多少层,用什么面料都有典故依据,就不细说了。

溯源

公元二世纪古印度贵霜王朝迦腻色伽一世时期的金币上刻着佛像,是迄今为止传世最早的佛像,可以清楚地识别出佛像穿着通肩大衣。

中国最早的佛像服饰特征来自古印度佛像风格。汉代东西方文化交流密切,大量佛经传入中土,包括各种佛像图案和造佛的僧侣工匠。这就是为什么早期的佛像具有明显的异国特征。(佛教有三条路线,一条是通过丝绸之路,另一条是从海路到广州,然后是山东半岛,另一条是以四川为中心的西部路线。)当时佛像数量太少,可以确切知道时代也很少见。然而,汉代的佛像服饰与古印度的佛像服饰律典有许多不同。许多细节是自创的。主要原因是汉代的审美观念和政治需要将其改革后的产物复杂化。本文不详细描述。

1941年,一个陶摇钱树座(高21.3厘米,藏在南京博物院)在四川彭山汉代崖墓发掘出土。陶座上有一尊坐佛、一束头发、一个高肉髻、一件肩大衣、一角左手拿着大衣、右手抬起。它的基本形状与甘陀罗的佛像非常相似。这尊佛像可以看作是中国最早佛像的代表(公元2-3世纪)。

汉地佛衣风格名称

通肩式

这种服装来自古印度的甘陀罗地区,这是中国最早兴起的佛衣风格,也是汉魏晋朝唯一的风格。其特点是法衣的弧形领口,外套从颈部下垂到腿部,结构简单,特点明显。

袒右肩式

从左肩到右胸向后伸展右肩。

半披式

与右肩有相似之处,但不同之处在于,右肩不是暴露的,而是覆盖着法衣,所以被称为半披。

褒衣博带式

明显受魏晋遗风影响的服饰,非常典型的本土化穿法,来源于文人大夫的着装。东魏前后。

垂领式

类似于半披,但垂领佛衣的右肩法衣直接下垂到右手腕,完全包裹在右手臂上。视觉上感觉是直接用右臂拉下的法衣袖子。

双领下垂式

这种款式更容易辨认,领口呈U形,垂在胸前,整体类似于通肩外套。

双肩下垂

佛服的朝代特征和断代

一些学者说,这种风格是两件法衣的结合体,很难理解,但外部形象仍然很容易区分,右肩的一件法衣从背部落到右胸。

钩纽式

佛服的朝代特征和断代

这是中国工匠的原创风格,其实只是在前者服装的基础上加了钩纽。

各朝代特征

十六国(公元304~公元439年)

十六国时期佛像数量较少,基本遵循前陀螺的风格,主要是通肩外套和半披式,大部分是小型金铜雕像,主要集中在山西、陕西和黄河流域。大型石窟雕像不多,在甘肃冰灵寺有一些保留。

a:这一时期的通肩外套印度风格非常明显。

b:从甘肃冰灵寺为数不多的西秦半披佛衣来看,其实北魏早期和西秦的半披佛衣可以分为一类,细节上的一些差异就不讨论了。

c:这一时期没有发现其他风格。

北魏(386-557年)

作为南北朝的第一个北方王朝,北魏的雕像风格分为早期和晚期。早期的佛衣风格仍然受到印度甘陀罗的影响,主要是通肩外套和半披风格,少数有右肩和垂领风格,衣服线条厚,身体厚而强壮。北魏中晚期,统治阶级开始倡导中国文化,佛像服装也受到南方医生的影响,形成了赞美风格,身材瘦,衣服宽松优雅,脸也开始美丽,这是骨雕像的起源,这种美丽的风格和早期雕像风格不同,像微风,思想远。这种形态风格一直延续到东魏和西魏,这也是汉代佛像历史上第一次特别典型的佛像本土化改造趋势。此后进入北齐时代,开始受到印度古典风格的全面影响。

a:传统的通肩大衣和半披式佛衣继续延续甘陀罗的固有风格

b:褒衣博带的风格首次出现在造像史上,并逐渐催生了中国人自己独特的造像手法和形式。

c:悬挂衣服,这是佛坐桌子上挂下垂的专有名字,关于挂衣服,梁思成先生特别讲述了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的区别,大意是龙门挂衣服线整齐,折叠尖锐,密集,布局几乎是左右对称,是一种精炼故意的形式,云冈石窟挂衣服水平简单、松散、对称,是一种自然状态。

东魏-西魏(534年)―550年)-(535年―556年)

佛服的朝代特征和断代

自北魏分为东魏和西魏以来,雕像风格各自延续。同时,褒义博带风格也发生了细节的变化。无论是青州还是叶城,东魏的身材基本上都很瘦,衣服的图案也延续了北魏时期的标准。它只是开始在细节上减法,如腰带的风格、袖子的内部处理等,但西魏麦积山地区的身材略圆,与整体线条趋势相呼应,呈现出温柔的态势,悬衣的结构也处理得轻松自在,线条蜿蜒,这与龙门与叶城的锐气大不相同。

a:东魏和西魏佛的整体形状开始像圆形过渡,尤其是麦积山地区,不像北魏那样典型的扁平化,呈现出柔和的趋势。

b:褒义博带继续延续,但在细节上与北魏有所不同。例如,北魏的袖子和下摆更优雅,呈外撇的趋势。东魏和西魏开始向内收集,直,右袖也出现在肩膀上。(关于北魏和东魏的区别,作者写了一篇详细的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北齐(550-577年)

此时,北齐和北周各自服装的演变差异化开始增加,这种差异化是由于东魏和西魏的义博带对当地雕像的影响造成的。受马图拉和萨尔纳特的影响,北齐北周的雕像圆润饱满,身材丰满,线条柔和。这种内向的美是北齐时代的特点,它来自于古多王朝对宇宙和自己的理解,所以佛像的表情是内向的,沉思冥想。虽然北齐只有27年,但佛陀的服装风格经历了巨大的变化。此时,北魏时期的佛教服装风格以新的面貌再次出现,如右肩、肩外套,也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风格,打开了造像史上最迷人、最宏伟的一章。

a:此时,宽松优雅的褒衣博带式佛衣基本上不再被双领下垂所取代。

b:敷达双肩下垂佛衣首次出现,如响堂山。

c:受马图拉风格的影响,中国曹衣出水。

d:受萨尔纳特的影响,出现了完全没有着装的紧身衣,没有雕刻,只在领口和袖子上描绘了衣服的痕迹,有些甚至完全没有描绘,通过后期的绘画来展示衣服,事实上,也是萨尔纳特肩外套的变体,也被称为鹿园风格。我们看到古印度古代的佛像,佛身并不都是直立的,很多都呈现出略微倾斜的姿势,肩膀又宽又窄,膝盖有一条腿凸起,而不是双腿并立的姿势。

北齐时期的佛像很少有这样的姿势。他们几乎都是直立的,身材更接近中原人,腰部也不如古多时代那么薄。生殖器部门的衣服完全处理成没有性别的光滑,更像女性化。双腿笔直,也有前凸的形状,非常罕见,如青州龙兴寺,只有一个,以后再也没有出现过,这些微妙的细节表明工匠有选择地吸收外部形状,许多审美差异被中国审美取向同化。

佛服的朝代特征和断代

e:北齐开始出现钩纽佛衣,北魏东魏西魏没有出现,唐宋后开始流行。这个细节在印度佛像中并没有出现,因为印度要求钩纽法衣穿肩膀,所以即使有钩纽也被法衣覆盖,国钩纽几乎暴露在左肩下垂到胸部,这是灵活法律规则的结果。

f:佛像在法界的出现是北齐时代独特的佛衣制度。全身的法衣都用雕刻或绘画的来表达佛陀的生活故事。这种形状的佛衣很少见,以后也没有出现过。

北周(557-581年)

北周取代西魏,也受到收藏风格的影响,佛的形状和北齐相似,圆形丰满,衣服开始紧(这是北齐北周的共同点),但北周佛衣双领下垂,肩外套风格,继承了马图拉风格的特点,没有萨尔纳特风格的佛衣,特别是完全裸体紧身衣,几乎没有,也没有肩下垂的佛衣,这与北齐不同。

a:甘肃麦积山北周佛衣悬衣的处理开始注重张与放松,多与少,疏与密。

佛服的朝代特征和断代

b:陕西北周佛衣比甘肃麦积山更厚重。

c:此时,通肩大衣与北魏的区别在于领口较小,较轻,靠近身体,凸显身体线条。

隋(581-618年)

隋朝作为南北朝的终结者,更多的是一种承上启下的造像风格。前北周北齐继续延续前朝的遗风,无论是佛菩萨,都是如此。因此,青州风格、长安风格等各种地域风格应运而生。与佛像相比,佛衣更难区分。在唐朝和北朝之间,整体体型与北齐北周没有太大区别。然而,此时,佛像开始注重本土化的表现,服装图案开始向现实化迈进。钩纽式右肩式和双肩式下垂式很流行,暴露的肌肉部分也开始有饱满的趋势。

a:衣纹比北朝更现实。

b:身材和穿着方式更加协调准确,圆润饱满开始显现。

唐朝(618-907年)

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朝代之一,其所有的艺术风格都呈现出华丽、英雄的气质,无论是绘画、手工艺品、雕塑艺术、建筑艺术等,这次佛教服装有一个非常典型的时代品牌,如暴露面积增加、身体表达前所未有、腹部隆起、胸部肌肉强壮、现实主义等,唐朝饱满不同于北齐的圆润,唐代佛陀似乎是一个肌肉健美的健美运动员,而北齐的佛陀丰满圆润,但不突出肌肉。他是一个英俊的年轻人。肌肉经过总结提炼,外线光滑收敛。这就是微妙的区别。这种差异似乎很小,但背后是两个时代的审美差异造成的,所以有时候我们会遇到两个同样的佛衣胸像,虽然只剩下半个胸部,也能快速区分唐朝和北齐。

自唐代以来,佛像的技术和表达风格已经完全本土化。虽然佛衣的款式大多来自印度,但只保留了一般的款式。衣服的密集处理、与身体的结合、衣服皱纹的立体表现甚至风格的创新都进行了新的改造,最终实现了一种盛世风范盛世风范。

a:流行的右肩式、半披式、通肩式、双肩下垂式、钩纽式继续按地区流行,但身体的表现力可以通过衣服强烈感受到,这在包括宋朝在内的任何朝代都是前所未有的。

b:鹿野园式素身完全退出历史舞台,推测这种丰富柔软的形象不适合强壮的身体,果断被大唐抛弃。

c:与北齐不同的是,右肩的垂布将为胸部肌肉服务,突出隆起感,或在下垂前插入内部(这种形式在北齐从未出现过)。

d:与北齐相比,唐代服装图案的处理有一个微妙的区别。唐代注重身体的真实身体感,以及由法衣本身的材料感引起的服装图案的起伏和转折所呈现的厚度和现实主义。北齐的服装图案更注重意向表现,优雅英俊,不注重法衣的材料

每个时代的佛像风格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同一件佛衣穿在不同时代的佛身上,会有各种各样的变化。一方面,这种变化是风格本身的变化,更多的是佛身体本身的变化。以下是作者总结的关键词。

根据时间线,本文讲述了佛陀服饰的演变。这种变化与朝代有关,也与当时的外部因素、边缘政治因素等有关。,而朝代的变化只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文章中有作者对不同时代佛衣的微妙差异化看法。这个不经意的小细节可能对准确的断代有辅助作用,尤其是面对一个没有佛头和年龄的人。对于大多数不完整的雕像残留物(事实上,在很多情况下)是非常实用的。即使偶尔出现错误,也不会偏离太远。此外,佛陀的衣服涵盖了很多内容,包括法衣的面料、染色的起源、缝制的方式、每种款式的穿着方式等,但作者的知识和精力有限,不敢对此进行混淆,以免误导自己和他人,此外,如果本文的观点存在谬误,请纠正并交流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