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佛教寺院的建筑布局

自东汉开始,随着佛教兴盛,寺院建筑在中国发展起来,中国的寺院没有接受印度神庙和佛寺的建筑模式,而是重新生成了独具中国风格的建筑形式。中国佛寺一开始就融合了固有的祭祀祖宗、天地的柯庙,依然是平面方形,对称稳重,南北中轴线布局,构成整伤严谨,气势磅礴的建筑。

很多人常常往来参拜寺院,却一直不得参拜顺序。其实,要熟悉寺院文化,必须了解寺院建筑的功能,当我们了解了建筑功能和内在的结构,进出就自然有了方向。

下面,我们将逐一为大家介绍汉传佛教的寺院殿堂布局:

山门

佛寺一般多建于山上,所以寺院的外门叫“山门”。中间一扇大门,即“空门;两旁两扇小门分别为无相门(东侧)、无作门(西侧)”,总称“三解脱门”。

许多寺院将山门建成殿堂式,叫“山门殿”。殿内塑有两尊金刚力士像,形貌雄伟,怒目相向,手持金刚杵以镇慑妖魔鬼怪。

进寺院时,一般不走中间门而走边门表示谦卑、不功高我慢。不要踩寺院的门槛,在左边就走左门,先迈左脚;在右边就走右门,先迈右脚。进寺礼拜或参观一般以顺时针方向走就可以。因为在古印度以顺时针右绕为吉祥。

钟楼、鼓楼

进山门之后,有钟、鼓二楼相对。左(东)为钟楼,右(西)为鼓楼。一般早晨先敲钟,以鼓相应;傍晚则先击鼓,以钟相应。

天王殿

较大的佛寺都有天王殿。进山门之后,两旁的钟楼、鼓楼和中间的天王殿构成寺庙的第一重院落。天王殿有三个重要元素:弥勒佛、四大天王、韦驮菩萨。

弥勒佛

天王殿正中为袒胸露腹的大肚弥勒佛,弥勒佛是“竖三世”里的“未来佛”。

四大天王

弥勒佛的两侧有四大天王护卫,他们分别是:

东方持国天王:身青色,手拿宝珠,有的说拿大刀,有的说拿琵琶。

西方增长天王:身紫色,有的说青色,手拿金刚杵,有的说拿剑。

南方广目天王:身肉色,手持龙。

北方多闻天王:身青黑色,一手持伞,一手持银鼠(神鼠)。也有手托宝塔的。

韦驮菩萨

弥勒佛身后大屏风背面为神将韦驮,为四天王座下三十二将之首,是佛教护法神。韦驮背对弥勒佛,面向大雄宝殿,降魔伏鬼,保护佛法。

大雄宝殿

在佛教寺院中,大雄宝殿就是正殿,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筑,也是僧众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

浅谈佛教寺院的建筑布局

大雄宝殿中供奉本师释迦牟尼佛的佛像。“大雄”是佛的德号。“大”者,是包含万有的意思;“雄”者,是摄伏群魔的意思。因为释迦牟尼佛具足圆觉智慧,能雄镇大千世界,因此佛弟子尊称他为“大雄”。宝殿的“宝”,是指佛法僧三宝。

供奉佛祖释迦牟尼,有一、三、五、七尊不同。

A、供奉一尊佛——释迦牟尼佛

主要有三种造型姿势:

第一种:坐佛

左手横置左足上,右手直伸下垂,名为“成道像”。

左手横置左足上,右手各上屈指作环形名,这是“说法相”。

第二种:立佛

浅谈佛教寺院的建筑布局

左手下垂,右手屈臂向上伸,这名为“栴(zhān)檀(tán)佛像”。

第三种:卧佛

释迦牟尼涅槃像。释迦牟尼入寂钱向众弟子最后一次说法像。卧像四周大多塑有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像。

B、供奉三尊佛有“三身佛”和“横三世”、“竖三世”之分。

(1)“三身佛”:释迦牟尼佛的三种化身。

中尊是法身佛:毗卢遮那佛

左尊为报身佛:卢舍那佛

右尊为应身佛:释迦牟尼佛

浅谈佛教寺院的建筑布局

(2)“横三世”是按空间、地域划分:

中间为婆娑世界教主释迦牟尼佛;

左侧为东方净琉璃世界教主药师佛;

右侧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尼陀佛。

(3)“竖三世”是按时间先后排列的:

中间为释迦牟尼佛,为现世佛;

左(东)为释迦牟尼的老师“燃灯佛”,亦称“过去佛”;

右(西)为“弥勒佛”,释迦牟尼弟子,亦是法嗣,也称“未来佛”。

浅谈佛教寺院的建筑布局

C、供奉五尊佛:

供五尊佛的通称东西南北中五方佛。

中央毗卢遮那佛;身白色。代表意义:自性清净;代表法界体性智,

东方不动(身)佛;身蓝色。代表意义:法性不变;代表大圆镜智。

南方宝生佛;身金黄色。代表意义:增益行愿;代表平等性智。

西方阿弥陀佛:身红色。代表意义:平和安适;代表妙观察智。

北方不空成就佛:身绿色。代表意义:一切成就;代表成所作智。

D、供奉七尊佛:供七尊佛的是包括释迦牟尼之前的六佛。

浅谈佛教寺院的建筑布局

佛经记载娑婆世界过去曾有七佛,而释迦牟尼是最后一位。在他之前还有先出世的六佛(从左往右,即从东向西):①迦叶佛、②拘留孙佛、③尸弃佛、④毗婆尸佛、⑤毗舍浮佛、⑥拘那舍尼佛、⑦释迦牟尼。

殿内两侧多塑十八罗汉或二十诸天。此外,在正殿佛像背后,往往有坐南向北的菩萨像。一般是文殊、普贤、观音三大士之像,文殊骑狮子,普贤骑六牙白象,观音骑龙。

东西配殿

东为伽蓝殿,供像三尊:波斯匿王(中)、柢陀太子(左)、给孤独长者(右)。两侧常供十八伽蓝神守护寺院。

西为祖师殿,专祀该宗奠基与功绩卓著的祖师。正中是禅宗初祖达摩禅师,左方是达摩六传弟子唐时的六祖慧能禅师,右方是慧能的三传弟子建立丛林制度的百丈怀海禅师。

四堂

法堂为禅门演说佛法的地方。不少佛寺不设讲堂,一般就在大雄宝殿诵读经书或举行佛教仪式。中小型寺院没有法堂,就以讲堂代替法堂。寺庙的住持如果事情多,就由级别次一等的首座主持说法,因此在照堂进行。此地在僧堂之后,光线不太好,因此取名“照堂”,希望阳光(佛光)普照之意。也是寺庙管理人员如首座向僧人发布消息、处理事务之所。

经堂为藏经之堂和僧众念经之所。它与藏经楼不同。藏经楼是寺院图书馆,用以储藏寺院内一切图书。经堂则专门储藏佛教经典。

浅谈佛教寺院的建筑布局

藏经阁

有名的寺院大都建有藏经阁,位置在佛寺最后一个院落,常为一座两、三层的阁楼,作为储藏佛经之用。在藏经阁的两侧,设有配楼或配阁。

佛塔

中国寺庙初期受寺院建筑参照印度佛寺模式,以塔为中心,四周建有殿堂。晋唐以后,殿堂逐渐成为主要建筑,塔被移于寺外或另建塔院。佛塔后来虽失去了寺院中的主体地位,但仍然是佛教建筑中不可缺少的布局。

塔在中国古代称之为“浮屠”、“浮图”,由台座、覆钵、宝匣、相轮组成。塔顶的刹是用来埋佛骨舍利的地方。中国化的佛塔平面形状以方形、八角形居多,层数一般为单数。通常由地宫、塔基、塔身、刹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