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龙门寺-六朝木结构古建筑

长治有这样一座神奇的寺庙,规模不大,但真的令人羡慕,从五代到唐宋到明清,六代木构建筑对于古建爱好者来说,聚集在一寺就是一饱眼福。

长治龙门寺-六朝木结构古建筑  第1张

龙门寺的建寺时间众说纷纭,一般有三种说法,北齐、唐、五代,虽然还在讨论和争议中,但可以看出,龙门寺的建寺历史悠久,而从它的建立起,它就开始迎来木结构。

在空间组成方面,龙门寺虽然规模小,但建筑布局完整。寺庙保存了五代以下的建筑遗产,形成了一个真正的木制古建筑博物馆。不同时期的建筑反映了各个时期的结构和技术,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技术水平。

龙门寺寺位于北向南,总体布局分为中、东、西三条轴线。每个轴线都分为前后,沿着寺庙东南弯曲的山石阶山路攀登,可以直接到达寺庙。中线可分为四个庭院,从南到北有金刚殿、天王殿、大雄殿、灯笼佛殿、千佛阁。东西两侧有碑亭、走廊、观音厅、藏族寺庙、厢房和尚。

当然,寺庙里最古老的建筑是中轴线西侧的西配殿,它是五代遗体,也是现存五代建筑中最早的一个。

长治龙门寺-六朝木结构古建筑

回顾目前留下的唐五代建筑,也可以称之为寺庙。南禅寺大佛殿、佛光寺东大殿、大云寺大佛殿基本都在寺庙的中轴线或主殿的位置,但龙门寺西配殿偏安一角。西配殿建于唐同光三年(925年)至清泰两年(935年)之间。

长治龙门寺-六朝木结构古建筑  第2张

面宽三间,深四椽,单檐悬山顶。明间设板门,两次间设直格窗,殿内无柱,四椽通内外。柱头不施普拍方,阑额不出头,直接坐在柱头上承小拱,出斗口跳,四椽两端切成跳头。斗拱四铺单抄,无补间铺作,补间只设隐拱。梁架简单,四椽直接穿过前后檐。殿顶举折平缓,檐头只施圆椽,无飞椽。结构简单,具有唐代建筑遗风,是我国现存已知的五代悬山式建筑。

龙门寺轴线上的建筑是宋代建筑大雄宝殿大雄宝殿位于中轴线中心。成立于北宋绍圣五年(1098年)。三个房间宽入深,平面近方形,单檐休息山顶。台基高达1.40米,基前没有月台。明间有门,两个窗,背面只有明间有门,可以前后穿过。

长治龙门寺-六朝木结构古建筑

外檐与山面共用l0柱,内檐只有两柱。前檐的四根檐柱和后檐的二角柱都是抹角石柱,柱上刻有创意和施主姓名。柱头斗拱是六铺单抄双下昂重拱计心造的,里转为双抄偷心造。无补间铺作。殿内梁架为四椽后接乳。殿顶脊兽均为黄绿琉璃瓦烧制。成化年间产品。殿宇虽然经过明清时期的装饰和翻新,但宋代建筑的特间比例到构件的细节。

山门(天王殿),龙门寺原来的山门已经不存在了,现在这个殿被称为山门。山门三开间,深四椽,悬山式屋顶。柱头卷刹明显,柱头斗拱五铺,补间铺只小心保存。山门虽然没有确切的建年,但从大木构件的做法来看,应该是金代遗构。

燃灯佛殿位于中轴线上的第三座寺庙,位于南向北、三开间和山顶。柱头上的斗拱仅设置在前檐上,五铺为双下昂。头部是由乳制品伸出屋檐制成的。梁架为三椽,前乳制品三柱,结构简单,配置合理。梁架构件大多在圆木稍加工后使用,截面极不规则,这也是长治许多元代建筑的普遍做法。

长治龙门寺-六朝木结构古建筑  第3张

长治龙门寺-六朝木结构古建筑

东配殿位于前院东厢,与西配殿相对。面宽三间,深四椽,单檐硬山顶。重建于明弘治11至37年(1478~1504年)。

东线建筑有水陆殿、天宫殿等;西线为两个院落,多为僧舍、稳定库等,多为清末或民国时期。

龙门寺背山面水,集后唐、宋、金、元、明、清建筑于一体,汇集了丰富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正如清末诗人沈以祥所称赞的:雄伟的盘石枕头漳州,龙卧室的遗迹很特别。爬上南山,打开洞穴,飞向北海,冲击云堆。一天的雨露,百代真祥赤壁培。怀疑地球是多么美丽,所以教神是美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