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鸟斯革,如辉斯飞”是《诗经·小雅·斯干》中的一首诗,描述了周宣王欣建造的宫殿,就像鸟儿张开翅膀飞翔一样。这个比喻让人想起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宏大而轻盈之美:宏伟的木框架和精致的梁屋檐的完美结合。
今天,当我们抬头看那些保存至今的古建筑时,我们会被古代高超的建筑制造技术和这些建筑丰富而广泛的传统文化内涵所印象深刻。
紫禁城屋檐(图片来源网络)
由于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经过历代的火灾和各种自然条件的洗礼,很少能保存到今天。特别是在江南,潮湿的气候条件尤其难以保存木结构。
即便如此,在浙江,还是有一个宋朝有明确的记忆,两个元代的古建筑被称为“一宋二元”。这三座高古殿宇在江南现存的古建筑中地位突出,体现了宋元时期浙江发达的木结构技术和极高的艺术水平。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这些著名的古建筑。
“一宋”是指宁波的保国寺大殿。建于北宋的大中祥符六年,即公元1013年,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虽然这座千年古刹历代都有重建,但由于身处深山,各种机会都得以保存。直到1954年,南京理工学院的三名学生在完成著名建筑学家刘敦珍先生的古建筑调查任务时,才意外进入废弃的保国寺,发现了这座宋殿。这一发现打破了当时“中国长江以南没有宋代建筑”的理论,并于1961年被国务院宣布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国寺大殿(图片来源网络)
保国寺大殿的重要性不仅仅是因为它是江南地区最早、保存最好的宋代建筑之一,更重要的是,它精湛的建筑技术堪称典范。众所周知,宋代成书的《法式建筑》是中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是宋代建筑规制和制造技术的总结。然而,在梁思成先生注释《创造法式》之前,这本巨大的传世成了一本难以理解的天书。保国寺大厅的建造时代比《法国建筑》早了90年。其许多结构、斗拱甚至装饰方法与《法国建筑》中提到的相关制度相同,有些甚至是孤立的例子。这些都为今天人们研究《创造法国》提供了极好的例子。
我们今天看到的保国寺大厅,建筑面宽7间,深6间,其中宽3间,深3间,是宋代寺庙的遗迹。大厅里的四个梁架都是宋代的原物,周围是清康熙23年增建的。外观上有三个重屋檐,后面还是单屋檐。平面布局呈正长方形,深度大于宽度。斗拱结构复杂,材料截面高宽比为3:2.达到最高出料率和最强受力效果。以小拼大的四段合瓜棱柱为中国小材充大材最早的例子,柱体有明显的侧脚,在现存的古代木结构建筑中也很少见。阑尾两肩有卷杀,额下有蝉肚绰幕构件,额头上有七朱八白彩绘。大厅里的三个藻井特别精彩,是典型的小木风格,比如头顶上绽放着三朵优雅的莲花。
保国寺大殿藻井(图片来源网络)
金华武义最早的延福寺大殿建于元延佑四年(1317年),也是江南发现的最早的元代木结构建筑。
由于梁思成和林徽因两位先生,延福寺大殿的发现和调查整理首先要归功。梁林二人于1934年10月在延福寺停留9天,对大厅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调查研究。梁先生评价延福寺大殿是“长江下游和江南地区罕见的元代建筑实例”。它完全暴露的梁架结构是复杂的大木制品之一。虽然它具有元代的特点,但它柔软轻盈,与北方较厚的结构形成鲜明对比。”
延福寺大殿
今天的延福寺大厅是一座重檐歇山顶的建筑,有五间方形的房子和八间椽子房子。副楼梯周匝,面宽11.7米,深11.75米,整体近似正方形。上檐为元代建筑,下檐为明代增建。《法式建筑》中提到的琴面昂广泛应用于大殿中,与琴面拱眼、圆鱼斗、棱柱、高琴面月梁等构件一起,体现了江南建筑圆润的特点。大厅核心四内柱封闭的空间内设置了倒凹佛坛。从老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出,它曾经有精美的佛像,但现在看不见了。四壁现存的明代山水书画,是明代的杰作。
“二元”中的另一个元构是位于金华的天宁寺大厅,位于婺江滨江,与婺州公园相望。在过去,天宁寺位于金华子城外,位于罗城,靠近金华府南墙。因此,如果你今天去大厅,你仍然需要爬一个高台。天宁寺原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阁、石浮屠、古柏厅、和尚室、东西厢房等建筑。现在很难看到这种模式,只保留了这座元朝大厅。
天宁寺大殿
宋元天宁寺大殿原貌为单檐歇山顶,面宽、深三间,大殿整体造型呈正方形。其建筑结构具有唐朝至宋元过渡的诸多特点,是研究中国南方这一过渡时期的重要古建筑实例。如大殿柱侧脚明显,檐口升高,阑尾不伸出角柱,无普柏方等,这些都是唐代以前木结构的明显建筑特征。另一个例子是,大厅的梁架采用抬梁式结构,完全暴露在明亮的形状中。它们都是由梁和磨损组成的。它们充分利用了小木材和小木材。这种方法在中国现存的早期古代建筑中也非常罕见。
天宁寺大厅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大厅遗留的六个标题,分别位于前三个椽子、前额和阑尾下,共179字。其内容、风格和写作风格都是统一的,墨水仍然清晰可辨。这些标题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大殿的确切修复时间,也为“崇善庵”提供了类似的问题、“婺州路延海数万户”等反映地域和人物的重要信息供后人研究,让我们了解元代各种人的供需。
天宁寺大殿题记